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周敦颐:官清赢得梦魂安
周敦颐:官清赢得梦魂安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9/2 9:10:0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三 、周敦颐“政事精绝”,十分能干,但当官并非他最热衷的事,他真正的兴趣还在于继承和弘扬儒家文化。每到一地为官,他都先建学校、兴教育甚至亲自登堂授课,教师成了他的第二职业。 
        周敦颐在兴学上最大的贡献是创办濂溪书堂。 
        1061年,周敦颐赴任虔州经过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时,与友人潘兴嗣共同游览了闻名天下的庐山。下山时,周敦颐见莲花峰下有一处地方地势开阔,一条小溪穿流而过,景色清幽,如世外桃源。他不禁为之心动,在此买地建房,以故乡的濂溪为之命名。 
        1072年,56岁的周敦颐向朝廷递交了辞官的奏章,随后便回到莲花峰下的濂溪书堂,开始了退隐生活。没有了官场繁杂的政务干扰,他可以安心地著书立说,和文士学子切磋交流。他在《濂溪港》中描述了这种学习生活:“或吟或冥默,或酒或鸣琴。数十黄卷轴,贤圣谈无音。” 
        在周敦颐去世后,濂溪书堂得到政府的扩建,成为正式的书院。据记载,在濂溪书院的左侧,筑有学舍26楹(一列房屋称一楹),可见规模之盛。濂溪书院成为读书人向往的文化圣地。朱熹曾带领白鹿洞书院的生徒前往拜谒,并写诗说“我率诸生拜祠下,要令今古播清芬”。 
        濂溪书院历代屡有兴建。除九江濂溪书院外,为了纪念这位先贤大儒,广东、江西、湖南、江苏、福建等地都曾建有濂溪书院。虽然数易其址,称谓亦有变更,然而绵延不绝,历时数百年,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道奇观。 
        四 、周敦颐被认为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二代儒学大家,正如清代文人黄百家所说:“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善微言,绝之久矣。元公(周敦颐)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张载)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周敦颐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从儒家思想出发,兼收并蓄融合了道家和佛家的理论,探讨了世界的本原问题,通过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等哲学范畴,提出了系统的宇宙构成论。 
        最初,周敦颐并没有被很多人所认识,最早发现他的是程颢、程颐的父亲程珦。程珦曾任南安军副职,是周敦颐的上司。那时,周敦颐年仅30岁。程珦看他“气貌非常人”,通过一番交谈,深为他的学识所叹服,于是和他结为挚友,毅然把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的门下。在周敦颐的言传身教下,这两个孩子“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把学问之道作为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如此一来,中国历史上少了两个庸俗的官吏,多了两个伟大的思想家。 
        周敦颐不仅思想博大精深,而且善于启人心智。《宋史》记述说,程颐的学生侯师圣听老师讲课,始终不能领悟,于是就去向周敦颐求教。周敦颐说:“我年岁大了,说不了那么详尽了。”侯师圣就留下,每天和周敦颐对谈,过了3天才回去。程颐发现侯师圣茅塞顿开,立刻猜测到他一定向周敦颐请教过了。 
        1060年,王安石为提点江东刑狱时,听说了周敦颐的大名,特地登门请教,两人连着切磋了好几个日夜。王安石回去后仍不断思索,废寝忘食。足见周敦颐启人深思的功力。 
        周敦颐撰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著作,经程颢、程颐等弟子多次编定整理,结集刊印后流传后世。在他们的继承、发展和传播下,理学(又称道学)登上了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的宝座,自北宋至清代居于统治地位600余年。周敦颐作为发端者,获得了“道学宗主”的美誉。宋宁宗赐周敦颐谥号为“元”,世人因此也称周敦颐为“元公”。到宋理宗时,周敦颐得到了从祀孔子庙庭的待遇,确立了他理学开山鼻祖的地位。 
        1073年,一代圣哲周敦颐病逝于他亲手建立的濂溪书堂中,享年57岁。 
        周敦颐为我们留下的最为有名的篇章当属《爱莲说》,其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之君子者也。”他对莲花异乎寻常的喜爱,隐藏其间的则是其对君子人格的向往与追求,这正是周敦颐历经千年依然为人们所顶礼膜拜的原因吧。
(作者:王爱军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