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才兼文武的实干家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9/1 10:12:5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在学术上,他于文学、史学、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医药、音乐……几乎无不涉猎,无所不通;在经历上,他科举出身,任过地方小吏,州郡长官,在京做过皇帝秘书,在外任过守边将帅,入能辅助贤主,出能纵横疆场;在政治上,他参与了王安石变法,有自己的改革思想,提出过改革主张,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实施。可以说,沈括不但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还是一位贯通人文和自然领域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忧国忧民、勇于改革、才兼文武的实干家。他多彩的人生,为我们解读那个时代提供了最佳视角。
以文学闻名士林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钱塘人。沈括出身于官僚世家,父亲沈周,任过润州、泉州等地知州,官至太常寺少卿。母亲许氏来自苏州吴县,是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大家闺秀。良好的家教,浓厚的人文氛围,加上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沈括从小就品学兼优。
1054年,父亲沈周去世,沈括被朝廷以父荫授予海州沭阳县主簿一职,从此步入仕途。好学上进的沈括,却不甘坐享其成,而是发奋读书,他要以优秀的学业来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由于埋头苦读,用眼过度,沈括不到二十岁便患了眼疾,长期疼痛,困扰着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但这依然没有影响他求学上进的信心和决心,他甚至辞去了主簿职务,来到哥哥沈披家中,全身心投入到了科考准备中。功夫不负有心人,1062年,沈括以苏州府试第一的好成绩,获得进京赶考的“入场券”,于第二年顺利通过省试、殿试,考上进士,即授扬州司理参军,迎来人生新的起点。此后,他历任集贤校理、右正言、知制诰、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延州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等要职,显赫一时。
在今人的眼里,沈括是位科学家,但在当时,他却以文名享誉士林,是位文学家。《宋史》评价他:“博学善文”;散文家曾巩在为沈括母亲撰写的墓志铭中,赞扬沈括:“有文学。”而他也的确才思敏捷,著作颇丰。就文学著作而言,沈括著有诗文集《长兴集》、散文随笔集《梦溪笔谈》。《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沈括自己的研究成果,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沈括在延州任职时,发现沙石和泉水相杂的地方,常常冒出一股股黑漆一样的液体,当地老百姓把这种液体称为“脂水”,采集到罐子里,用来照明。沈括生性敏感,断言:“此物必大行于后世”,并把它命名为“石油”,记录在《梦溪笔谈》中,还挥笔写下一首《延州诗》:“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从沈括的作品来看,其诗歌精工,散文活泼,融科学性、趣味性与文学性于一体,呈现出简洁、生动、亮丽的风格,在北宋文坛上独树一帜。
坚定的变法参与者
北宋至宋神宗时期,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虽然有过一度繁荣,但由于朝廷机构臃肿,人满为患,外部北方辽国、西北夏国不断侵扰,军费开支陡增,加上每年要向辽、夏支付高额的赔款,导致国家财政空虚,人民生活困苦,许多走投无路的百姓甚至揭竿而起。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之下,年轻的宋神宗为了摆脱困局,起用王安石,推行了“熙宁变法”。
沈括当年参加礼部省试时,王安石是考官,两人有过师生之谊。王安石酷爱孟子,他的变法理论基础—荆公新学,便十分明显地体现出“尊孟”特征,其子弟、门人也酷爱孟子,注解《孟子》遂成为王氏门前一种风气,他们同王安石一样,通过注解《孟子》,来发表政治见解,提出改革主张。沈括也受风气浸染,作《孟子解》,推崇“君子之道”,强调“以民为本”。沈括作《孟子解》,便是对改革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也可看作一种改革思想的阐发。
作为宰相的王安石,对沈括当然是熟知而欣赏的。所以,1071年,当沈括为母亲守丧期满后,王安石立即推荐他出任检正中书刑房公事。检正中书刑房公事一职,是熙宁变法间,为加强宰相权威、确保改革更顺利、政令更畅通而设置的新机构。此职品位不高(正七品),但权力很大,职掌记录官员功劳、考核群吏过失。可见王安石乃至宋神宗对沈括的信任。
沈括也确实没有辜负王安石和宋神宗,他以务实的精神和卓越的才干,全身心投入到了“熙宁变法”的各项工作中,体现了超凡的落实力和执行力。一是改革“郊祭”仪式。宋朝重礼,尤其重视郊祭(郊祭分南、北郊祭,南郊祭天,北郊祭地)。但繁琐的仪式造成了铺张浪费,让朝廷不堪负重。于是,沈括牵头编撰了《南郊式》一书,参照《周礼》及唐代礼制,以“务从简约”的原则,对“郊祭”仪式进行改革。《南郊式》书成后,宋神宗给予了充分肯定,随即颁诏执行,单此一项,每年为朝廷节省开支数以万计。二是兴修水利。沈括在检正中书刑房公事任上,曾主持了汴河疏浚和两浙(浙东浙西)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当时,京城开封拥有人口数百万,物资供给全靠汴河的漕运。由于汴河多年失修,泥沙淤积,河道不畅,漕运受到很大影响。为此,宋神宗任命博学多识又有治河经验的沈括提举汴河疏浚一事。沈括接受任务后,对汴河两岸的地势高低、河床深浅、水流缓急进行了考察,制定出详细的河疏方案,交沿河各地具体实施。同时,作为“大宋粮仓”的两浙地区,也因水利年久失修,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1073年,宋神宗又任命沈括为两浙察访使,帮助两浙地区兴修水利。沈括经过半年时间的调查了解,不但拿出了兴修水利、治理水患的办法,而且向宋神宗提出由国家出钱,募集饥民兴修水利的办法,既未加重农民负担,又实现了饥民救助,更有利于水利建设,一举三得,宋神宗十分赞同。于是,两浙的水利工作,便在沈括的指导下开展起来。三是改革盐钞法。在宋代,食盐属国家专卖,但专卖的程度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有时以专卖为主,商卖为辅。有时以商卖为主,以专卖为辅。后来又实行盐钞制度,即官府控制产盐专利,商人用现金向官府购买钞引(官府发给特许商人支领和运销食盐的证券),以此获取在某地区销售食盐的权利。王安石变法期间,进一步扩大食盐专卖范围,滥发盐钞,又为增加利润而不断提高盐价,致使食盐产销出现严重问题,盐利大减。1076年,时任三司使的沈括,牵头组织对盐钞法进行改革,提出限定盐钞印数、上收制钞权、统一盐价等几项措施。这些举措经宋神宗审定后,于第二年三月开始在局部地区施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熙宁变法中,沈括所做的工作远不止此,他还改制了天文仪器,推行了免役法、义勇保甲法,改革了货币政策,做了许多实事好事。
[1][2]
(作者:晏建怀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