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才兼文武的实干家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9/1 10:12:5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舍生忘死的外交官
北宋与辽国,于1004年签订了“澶渊之盟”,达成了和平协定,此后数十年,双方总体上互不侵犯,保持着表面的平静。不过,大冲突没有,小摩擦却不断,尤其是边界线划分问题,经常引发争端。1073年冬,辽国派使者来宋,说宋军在辽国蔚州、应州、朔州等地建设军事设施,侵犯了他们的领土,要求与宋重新划定两国在这三州的边界线。因为辽国气势汹汹,宋朝在武力上还不足以与之抗衡,宋神宗只得同意重新谈判。
经过多轮磋商,事情没有明显结果。问题的关键是,辽国认为宋军设施,建设在河东黄嵬山以北,按照南北分水岭的概念,这些地方都应该属于辽国。而宋方一直以来都坚持以长城为宋辽边境线,虽然暂时找不到铁证,但坚决不同意以黄嵬山为界,双方僵持不下。
1075年三月,辽国再次派来使者,并带来辽国皇帝的国书,指责宋朝谈判不诚,拖而不决,是想不了了之。这次,辽国进一步明确要求以黄嵬山为界,辽使甚至甩出狠话,谈不成,誓不归国。
在宋方谈判代表束手无策之际,宋神宗一面让人反复做辽使的感化工作,一面启用时任知制诰的沈括,以侍读学士身份出使辽国,以表诚意。为了弄清多年边界问题的来龙去脉,沈括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件,发现历来双方的文件上,有以长城为界的明确表述,双方争执的黄嵬山,却在长城以南三十里处,满足辽国要求,势必把国界南移三十里。掌握了这些情况和相关证据后,沈括心里有底了。
同年四月,沈括率队赴辽。他把搜集到的大量文件资料默记于胸,又让随从人员背熟。五月底抵辽后,辽国安排枢密副使杨益戒作为谈判代表,接洽沈括一行。在谈判中,沈括首先表达了谈判诚意,代表宋朝回谢辽国。在谈到三州地界问题,沈括历数了自“澶渊之盟”以来两国的相关文件和铁证,对辽国以黄嵬山为界的要求一一进行了驳斥。当杨益戒说以数里之地、绝两国之好,不利于和平时,沈括以国之道义、民之根本为理由,申明寸土都是祖宗的基业,让对方哑口无言。双方前后进行了六场会谈,辽方旁听者一次比一次多,最多达到千余人,双方唇枪舌剑,谈判险象环生,沈括始终不退缩、不畏惧,舌战群儒。在沈括一行有礼有节、有根有据的力争下,辽方最后同意以长城为界。宋朝终于取得了外交胜利,这在宋辽外交史上是十分少见的。
骏马奔驰保边疆
沈括在三司使和翰林学士任上前后近两年,就在他进入权力巅峰之时,却因为派系之争遭到了排挤和打击。王安石罢相后,沈括向新任宰相吴充提出了一些新建议,侍御史蔡确以依附大臣、越权言事、前后态度不一等理由弹劾沈括,沈括被罢去三司使、翰林学士,贬为起居舍人、集贤院学士、知宣州。
沈括郁闷而不灰心,伤感而不绝望,他甚至在向宋神宗的上书中说:“许国之心,灰朽未忘”,表达了报国的信心和决心。
宋神宗是了解沈括才干的,不但知道他是一位理财专家、行政好手,而且通过沈括平时一些关于军械制造、边关防务的建议,认定他是一位军事家。1080年,宋神宗力排众议,任命沈括为延州知州、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总管陕西前线的军政大事。
宋神宗上台以来,按照王安石的建议,对辽以和为主,对夏以攻为主。所以,宋神宗一朝,一改从前对西夏以岁币换和平的政策,转守为攻。沈括在陕西前线与副帅种谔一起,整顿防务、训练士卒、研究进攻策略、措置粮草保障,常常忙碌到午夜。在此期间,宋神宗乘西夏内乱之机,组织三十万大军,发动了进攻西夏的“五路会战”。作为整个会战中的一员,沈括亲自指挥了几场战役,战无不胜。1081年,西夏数万军队进攻顺宁寨,沈括一面安排景思谊率领三千兵马主动进攻,又命令李达率领千人,携带足供十万军士所需粮草出击,谎称延州主帅沈括前往顺宁督战,离散敌人军心,结果西夏军队不知虚实,不战先乱,被迅速击败,宋军以少胜多;不久,他又利用宋朝西征军东归的声势,用计智取浮图城、吴堡和义合寨等几处西夏军事要地。
1082年,沈括率军攻占了西夏金汤等要塞后,便向朝廷请示在横山建城,确保新占领区的安全。但朝廷派来商议建城一事的给事中徐禧,却要求营建离西夏更近、离宋朝后方更远的永乐城。种谔坚决不同意,沈括迫于压力,同意建永乐城,征得朝廷批准后,他在徐禧的领导下,开始修城。然而,修建永乐城,等于把自己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下,加上增援、补给线路长,永乐城无形中成为了前线的“孤城”。所以,完工后,西夏便以三十万军队进攻永乐城。徐禧贪功,安排沈括留守米脂,自己率军督战,结果永乐城被攻破,宋军三万多人全军覆没。同时,“五路会战”其他战线虽然前期取得局部胜利,但后来终因轻敌冒进和增援不及而全面溃退。至永乐城失陷,宋神宗组织的“五路会战”彻底失败,他和王安石通过“熙宁变法”积累起来的物质和军事优势,在这次“五路会战”中丧失殆尽,从此再也没有进攻西夏的勇气和实力。朝廷秋后算账,因为徐禧战死,沈括由于附和徐禧筑永乐城而成了替罪羊,“责授均州团练副使、员外郎,随州(今湖北随县)安置”,相当于撤职查办,监视居住,从此结束了仕宦生涯。
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上台,大赦天下,沈括得以内迁至秀州(今浙江嘉兴),不过行动仍然遭到限制。1088年,沈括因向哲宗进献《天下州县图》,获得哲宗的关注,解除了对他人身自由的限制。于是,沈括一家搬至润州(今江苏镇江),定居于“梦溪园”,一边享受着悠闲自在的农居生活,一边埋头写作《梦溪笔谈》,于1095年在这里去世,终年65岁。
沈括一生,求学发奋,识见超前,才干卓越,贡献巨大。他的能力和水平,尤其是他为当时和后世所做的贡献,北宋一朝,与他堪称仲伯间的,唯有范仲淹和王安石。而他超前的科学素养和创新发明方面的成就,则当时无人能出其右。
[1][2]
(作者:晏建怀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