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一代文宗 风华绝代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8/19 9:03:01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在北宋政坛上,欧阳修(公元1007年~公元1073年)是著名的学者型政治家。作为唐宋八大家中承前启后的文坛巨匠,他为宋代学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其中文学创作影响最大。他成功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开创了平易流畅的一代文风。他的作品情韵绵邈,以“六一风神”绝称于世。毫无疑义,欧阳修是北宋时期当之无愧的文坛宗师。
家境贫寒 发奋苦学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出生于卢陵(今江西省永丰县)。他少年孤苦,四岁丧父。他的父亲欧阳观虽是进士出身,但只做了几任州县小官就染病郁郁而终了。欧阳观死后,家无余财,地无半垄,房无半间,景况十分凄凉。无奈之下,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只得带着年幼的欧阳修远道投奔随州推官欧阳晔。
欧阳晔是欧阳修的叔父,他热情接待寡嫂孤侄,安置他们在随州城南定居,并辅导欧阳修识字读书。后来,欧阳晔游宦他乡,郑氏独自担负起培养儿子的重任。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纸笔,郑氏便用荻草作笔,以沙土当纸,教欧阳修读书作文。这就是成语“荻草学书”的由来。
少年欧阳修聪明颖悟、勤奋好学。数年后,家中无书可读,他便向邻居借书抄诵,往往刚搁下笔,就能背诵如流。他习作的诗赋文章笔墨老练,似是成年人的作品。欧阳晔和郑氏从他身上看到了家门振兴的希望。10岁那年,欧阳修在邻居家的破书筐里翻捡到一部残破的《昌黎先生文集》,便向主人讨求这部残书,并贪婪地诵读起来。韩愈的文章精深博大,他并不能完全读懂,但是,文章汹涌澎湃的气势深深地震撼了他。这一偶然的机缘,为日后的诗文革新运动埋下了种子。
宋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22岁的欧阳修随准岳父胥偃来到京师汴梁参加国子监考试,考了第一。同年国学解试,仍是第一。第二年正月,在晏殊主持的礼部省试中又列为第一;三月,崇文殿举行御试,他名列第十四,中选甲科进士,被特授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西京留守推官。从此,欧阳修踏上了北宋的政治舞台,开始了他从政、为官、治学的一生。
直言敢谏 高风亮节
在洛阳任满后,欧阳修奉调入京,担任馆阁校勘,参与编纂《崇文总目》。没过多久,他就卷入朝廷政治斗争的漩涡。宋仁宗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担任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的范仲淹,同权相吕夷简发生激烈冲突。范仲淹讥切时弊,指责吕夷简败坏朝纲、滥进私党,结果被贬知外郡。支持范仲淹的余靖、尹洙同时遭受贬黜。朝廷还为此下诏,告诫文武百官不准越职言事。这时,能够秉公执言的只有谏官。身为司谏的高若讷却屈从宰相旨意,附声诋毁范仲淹。欧阳修激于义愤,撰写了著名的《与高司谏书》,斥责高若讷“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高若讷恼羞成怒,将书信上奏朝廷,欧阳修因此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欧阳修上任伊始,下了一番狠功夫,整顿县衙吏治,健全规章制度。数月以后,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官衙清静无事。政事之余,欧阳修与朋友丁宝臣、朱处仁等四处游玩,寻访夷陵名胜,观赏古朴民风。与此同时,他致力于史学著述和经学研究。当时,他编纂的《新五代史》继承了孔子《春秋》褒贬笔法,讲求义例,丰富并发展封建正史体例,表现出文学家修史的鲜明特色。
此后,欧阳修辗转几地任职。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三月,欧阳修再次被召回京师,任太常丞知谏院。欧阳修看到朝廷外患内忧、危机四伏,便积极上书请求变革。就在此时,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开始了,欧阳修成为热心促成者和积极参与者。他先后上书《论韩琦、范仲淹乞赐召对事札子》《论乞主张范仲淹、富弼等行事札子》,从而推论了新政的进行。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欧阳修写了著名的《朋党论》,揭示了顽固派的实质。其后,欧阳修又上书《论吕夷简札子》等奏章,怒斥顽固派。最后,由于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和制造阴谋,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欧阳修也被排挤出朝廷,被贬至地方。
因为多次被贬为地方官,欧阳修有着丰富的主政地方的经历。欧阳修以民为本、仁厚施政,为官一处,造福一方,堪为大宋的优秀公仆。从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到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欧阳修先后出任滁州、扬州、颍州、应天府等地的地方官,辗转四方,蹉跎十年。在滁州任知府时,欧阳修初步形成了“宽简”的执政风格。所谓“宽简”,就是宽容和简化,办事遵循人情事理,不为博取声誉,只求把事情办好就行,这是他一生为政的风格。他后来权知开封府,前任是有名的“铁面老包”。与包拯不同,欧阳修持以“宽简”的态度,办事往往不动声色,但是同样把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清朝时,有人曾将他与包拯作比较,在开封府衙东西两侧各树一座牌坊,一边写着“包严”,一边写着“欧宽”。在当时,欧阳修这种不侵扰民、不摆架子、不追求赫赫声誉的执政风格,受到百姓的普遍欢迎。
文坛领袖 千古伯乐
政务之余,欧阳修常常徜徉于山水之间。当他拿起笔来,人间美景和情感便被无数后人仰慕。在滁州任知府时,他实施宽政,悠游山水,寄情风月,抒发旷达自放的高雅情怀。这些千古至文,标志着欧阳修平易自然、流畅宛转的文风已经达到醇美完善的境界,奠定了欧阳修一代文坛宗师的历史地位。著名的《醉瓮亭记》就是在此时写的。
[1][2]
(作者:李晨翀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