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汤氏与粤闽台汤姓之源流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8/18 8:58:0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又据广东台山《汤氏族谱》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祥符(今开封)汤统举家族南迁。”汤统,北宋末年祥符县党居庄人(今开封市郊),生于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汤统出生时正值金人南下,中原战乱频仍。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汤统随兄长汤纲、汤维及其弟汤纪经江苏、湖南辗转至广东。兄长汤纲、汤维先后定居南海和增城。汤统初居南雄珠玑巷,后迁往台山罗塘。汤统居台山后隐居不仕,勤俭治家,家族日渐兴旺。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汤统之孙汤孟先举文学为太学上舍生。汤统六世孙汤元明,元进士,以才干授副使知事。十世孙汤毓,明成化年间举人,会试中副榜,任温州知府。清末、民国以来,汤统后世子孙多赴海外发迹。如今,旅居美国、加拿大、泰国、菲律宾、新加坡的汤氏后人有6000多人。1993年,旅美汤氏后人成立了甄汤中山堂美中宗亲联谊会。旅居菲律宾的汤氏后人成立有甄汤中山会馆。
明代,信国公汤和居开封。汤和(1326年~1396年),明初大将,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人,与朱元璋为少年好友。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年),郭子兴在濠州起义,汤和率壮士十余人参加起义军。朱元璋投奔起义军后,他跟从朱元璋略定远,克滁州、和州,渡江擒林先,定集庆。又跟从徐达克镇江,进统军元帅,守常州。后以征南将军讨方国珍、陈友定。继又率师北征,败扩廓帖木儿,斩张良臣,定山西、关中、宁夏、甘肃。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中山侯;洪武十一年(1378年),进信国公。及明太祖谋解诸将兵权,他先上书求归乡里。未几,倭寇犯海上,他受命赴浙南、浙东、闽中,设卫所以镇之,还,居中都(今安徽凤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病卒。
汤和故居位于明代开封鼓楼街北。后汤和居南京,晚年回原籍,废开封宅,在此建文殊寺。
今居住于台湾的汤姓,多分布于桃园、苗栗、新竹、屏东、云林,为河南汤姓的后裔。台湾汤姓多属广东省嘉应州镇平四十七郎派下。四十七郎,名益隆,其一世祖天柱公为唐翰林院学士。天柱公子汤开运,官湖广,由河南迁居湖南长沙醴陵。开运子景行,登进士第,官吉州刺史,由醴陵迁居庐陵。景行下传七世至汤浑。汤浑为唐朝理学士,随兄汤蒙迁居江苏句容。汤浑之孙汤彦游学闽汀,居福建宁化,为闽、粤汤族始祖。汤彦之孙汤莘叟,弱冠登第,任饶州推官。汤莘叟的七世孙汤兴可,字伯诞,由宁化迁居汀州,下传四世至四十七郎为广东镇平高思乡开基祖。汤姓最早入台于明永历年间,随嗣王郑经入台。清朝雍正年间,四十七郎后裔(汤元辅房)汤伊炳入台,初居桃园市一带,后迁至桃园县平镇乡。乾隆元年(1736年),广东嘉应州汤德全(汤礼辅房),渡台定居苗栗。乾隆早期,广东嘉应州镇平汤玉象渡台,在新竹县新埔镇垦殖定居。到乾隆末年,广东嘉应州镇平人汤辉元(汤元辅房)赴台,在云林县北港镇垦殖,后移住苗栗县公馆乡。如今,广东嘉应镇平高思乡四十七郎派下已成为台湾汤姓大族。为敦亲睦族,桃园、中坜、新竹还成立了汤氏宗亲会和汤姓宗亲会。
[1][2]
(作者:沙旭升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