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位至三公夔凤镜 ●形状:圆形 ●年代:西晋 ●出土地点:洛阳市涧西区 ●收藏单位: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看到的这面位至三公夔凤镜(直径9.4厘米,缘厚0.22厘米,重110克),尽管看起来不复杂,却蕴含着诸多美好的祝愿。
这面铜镜以镜钮为界,分为三个区。中区双线格内为铭文:“位至三公。”钮上左侧、钮下右侧的两条平行线间饰有V形图案,镜钮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夔凤纹,S形卷曲,头尾结构不明显,周围放射出的长短曲线则形似羽毛。整面铜镜看起来纹理分明,简单而明朗。有人认为,这种位至三公夔凤镜是从东汉的双头龙凤纹镜演变而来的。记录洛阳铜镜的《洛镜铜华》一书,收录了不少位至三公夔凤镜。
这种铜镜在西晋时期特别流行,今天咱们看到的这面铜镜就出土于涧西区的一座西晋墓。在我市西晋墓出土的铜镜中,位至三公夔凤镜占总数的1/3,数量最多。有专家认为,这种铜镜带有广告意义,是对买者的祝福,铜镜上类似的铭文还有“长宜子孙”“君宜高官”等,与此镜上的铭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么,镜中的“位至三公”究竟为何意呢?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研究分会理事、洛阳文物学会原副会长孙维琰说,“三公”是古代官员的称谓,从周代到明清一直沿袭使用,尽管各个朝代的具体官职有所不同,但一般代指最高官职。
因此,“位至三公”象征着仕途顺利、平步青云。过去,曾有一副对联“官居一品吕蒙正,位至三公郑元和”,正是人们追求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的真实写照。巧的是,吕蒙正是咱洛阳老乡,今位于伊滨区佃庄镇的相公庄村就是吕蒙正的故里。
其实,“位至三公”就是吉祥用语,它是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观念的体现。人们把“位至三公”的祝福语铸刻在铜镜这种日常生活用品上,作为对子女的厚望和对亲友的祝福。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