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人好吃面条,一天不吃就想得慌。这习惯是啥时候养成的呢?不好说,反正祖祖辈辈都这样。《中国烹饪史简编》里说,汉代就有类似面条的食物。有些美食家认为:面条萌芽于汉代,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说宋代以后)。
无论如何,面条起源于汉代是没有争议的。汉代谷物种类丰富,小麦、大麦、燕麦、荞麦等都有。1956年,考古学家在洛阳发现了战国时期的石磨。这说明,至迟在2000多年前,河洛人民已能加工面粉了,有了面粉,也就有了制作面条的条件。
据东汉《释名·释饮食》等古籍记载,汉代把所有面食称作“饼”,“汤饼”“煮饼”“蒸饼”“水溲饼”“索饼”……不一而足。“汤饼”是一种类似面片儿汤的食物。“煮饼”据说是汤煮的死面饼或是油炸饼。“水溲饼”可能是水煮的死面饼,也可能是笼蒸的死面饼。唯有“索饼”,因形似条索,“随形而名之也”。有人据此推论,面条是在“索饼”“汤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索饼”有可能就是一种面条。
《东汉观记》里有个故事:汉质帝有一日吃“煮饼”吃多了,“腹中闷”,“遂崩”,死在了京城洛阳。汉质帝那年才9岁,吃饭吃撑死了,多新鲜的事啊!后人不相信这个蹊跷的死法,皆认为小皇帝是被奸臣梁冀毒死的。
梁冀飞扬跋扈,有篡权之心,这事八成冤枉不了他。不过,“煮饼”“水溲饼”确实不好消化,吃多了容易肚胀、积食,“索饼”兴许好一些。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较细的面条。据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记载,其中有一种“水引饼”,肉汁和面,“薄如韭叶”,得在沸水中煮。
晋代的“汤饼”细如线,显然比汉代的“汤饼”更像面条。洛阳曾是西晋、北魏的都城。由此看来,洛阳人吃面务的传统由来已久。到了唐宋时期,面条的品种已经非常丰富。洛阳人熟悉的白居易、杜甫都歌颂过“冷淘”,也就是过水的面条,不知道他们吃的时候放不放蒜汁,放了就成蒜面条了,口感必是极好的。
元代有了“挂面”。明清时期流行“抻面”“削面”“五香面”等。“抻面”近似于洛阳人所说的“绝片儿”(或“撅片儿”)、烩面,“削面”就是刀削面。这些都是好面啊,洛阳人哪个不爱吃?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