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读书文化(下)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8/3 9:03:1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读书之方
读书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读书才有收获。宋代读书风气盛了,总结的读书方法自然也多了,且各有其妙。大家的经验之谈更值得借鉴。
张载主张读书要成诵精思:“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但通贯得大原后,书亦易记。”对此朱熹赞赏说:“真是学者第一义。”
主张“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的程颢,提出读书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并说“此学者之大患”。他还说,“凡观书,不可以相类泥其义,不尔,则字字相梗”。
程颢还主张“慢阅读”“读书要玩味”。陆九渊也说:“读书之法,须是平平淡淡地去看,仔细玩味,不可草草。”他吟诗曰:“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朱熹也有同见:“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
苏轼主张反复读、分专题读,他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读《汉书》,盖数过而始尽之……每一过博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核矣”。
黄庭坚把读书比喻为“浇灌”:“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关于读书方法,他主张精读:“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泛滥百书,不若精于一也。”陆九渊也主张“读书最以精读为贵”。
朱熹可谓读书经验与方法的集大成者,其众多精论弥足珍贵。他主张读书首先立志:“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读书要耐心、细心:“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他主张读书要“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与思要反复:“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要细嚼玩味:“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如果“读书太多,如人大病在床,而众医杂进,百药交下,决无见效之理”。
朱熹还提倡诵读:“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
更有价值的是,朱熹要求读书“贵疑”,并阐明了从有疑到无疑的辩证法:“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不仅如此,他还要求举一反三:“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还要不断汲取新知,这样才能保持头脑活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读书求知,目的在于应用,因此要把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身体力行,知行统一。对此朱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大凡读书,须是要自家日用躬行处着力方可”“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身上推究”。这就是切己体察。读书汲取的是间接经验,是他人的学问,要化为己有,亲身实践必不可少,否则有可能越读越蠢,成为迂腐之人。这个道理也许陆游最为明白,他告诫儿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读书之所
读书,该去哪里读?我想,只要想读,哪里都可:室内、庭院、郊外、河边、山中、林下等,但多数情况下,还是以室内居多。如果收拾得整洁雅致,再置上文房四宝,伴有琴棋书画,进入后焚香品茗,捧读好书一部,那真是莫大的享受。这么好的一个场所,就不再是一个平常的房子,也不仅仅是一处盛书的地方了,它是读书人的精神空间和心灵家园,叫做书斋。
书斋起源于何时?未曾考证不得而知,但到了宋代,书斋的繁盛,喜欢读书的士人更加着意打理自己的书斋,并为之命名、作记却是不争的事实,其中的文化含量更是丰富。由此也使得传统的书斋文化大放异彩,呈现出一道书香四溢、风雅不尽的文化景观。
欧阳修的书斋叫“非非堂”,斋名出自《荀子》“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意思是说,以是为是、以非为非是聪明,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便愚蠢。他在《非非堂记》中记述道:“设一几一榻,架书数百卷,朝夕居其中。以其静也,闭目澄心,览今照古,思虑无所不至焉。故其堂以‘非非’为名云。”
周敦颐号濂溪,晚年定居庐山,结屋于此,取书斋为“濂溪书堂”。苏轼曾游于此,写诗《濂溪》赞曰:“坐命此溪水,名与先生俱。先生本全德,廉退乃一隅。”
曾巩一生读书用功并极嗜藏书,其书斋叫“南轩”。他作有《南轩记》一文,并赋诗曰:“久无胸中忧,颇识书上趣。圣贤虽山丘,相望心或庶。”
王安石罢相后退居江宁定林寺,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昭文斋”,典故出自《左传》“火龙黼黻,昭其文也”。米芾曾题“昭文斋”匾额,他自己也为之赋诗:“我自山中客,何缘有此名。当缘琴不鼓,人不见亏成。”
程颐的书斋叫“点易洞”。哲宗绍圣年间,因新党旧党之争,程颐被贬至涪州,在此点注《易经》,故名。
米芾的书斋为“宝晋斋”,因为这位书法狂人太喜欢晋人的书法,所藏晋代法帖众多的缘故。
抗金名将李纲,以桂花品格自勉,并亲植桂花明志,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桂斋”。
陆游的书斋叫“老学庵”,取春秋时期著名乐师师旷“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之意。他的《题老学庵壁》诗云:“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又因为藏书甚多,“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自谓“书巢”。
杨万里多次拜见抗金志士张浚,张浚勉励他凡事须正心诚意,于是为自己的书斋取名为“诚斋”。
朱熹的书斋,取贾谊“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句意,命名为“达观轩”。而经史大家王应麟,因理宗曾御书“汲古传忠”赐其父,遂命名书斋为“汲古堂”。
两位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其书斋为“易安堂”;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其书斋曰“幽栖轩”。
书斋,避开喧嚣,远离浮华,热爱读书的宋人,为后人营造了一道馨香动人的风景!
[1][2]
(作者:邓高峰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