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历史文化:世代引沁五龙口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7/10 11:36:3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袁应泰把灌区分成24堰,灌溉田数万顷。堰,就是支渠和干渠。他把这24堰分别命名为:利丰、丰稔、利仁、大丰、太平、广丰、广阜、万盈、常济、永济、兴隆、永通等。这些名字都用的是丰收、富裕的吉祥字眼,反映了百姓的心声和民意。在这24堰中,济源有5堰,其余的19堰分布在河内、孟县、温县和武陟四县他制定了灌溉制度:每月灌溉两轮,照号轮灌,依次用水;先从下游灌溉,即先武陟,再温、孟,最后是河内、济源。袁应泰亲自撰写了《广济渠申详条款记》,制定了灌溉制度和处罚罪名,以及水渠占地的地界,他把这些条款刻石立碑,公之于众。他号召沿渠百姓“多植柳树,以固堤岸”,“数年之后,即可成林。不惟堤岸坚固,而林木不可胜用矣。”清代高世芳在一篇《凿山创河记》的碑文中说,广济渠“发于济源,盘绕于河内,波及于温孟武陟,浸润二百里,灌溉数千顷。”
袁应泰从长远考虑,想方设法解决以后渠道维修的资金问题。他在河内县利上乡陆图、南鲁等村买了二顷40余亩土地,雇佃户耕种,每年收租谷100余担,用于河渠维护所需。为了防守水闸,他在引水洞口设两名闸夫看守,在减水河、分水闸各设一名闸夫管护。可这4名闸夫的报酬从那儿来呢?袁应泰一没给老百姓摊派,二没增加吃皇粮的编制,而是裁减了他县衙中的3名冗役吹手、一名青夫、一名铺陈车夫,把这5人的薪俸,“改给闸夫工食”,“庶无加派之扰,而兴事用人,两为便宜。”
明代开挖玉带河
在明代,从1369年至1631年,济源处在一个较为稳定、和平的时期,济源官吏为恢复、发展生产,围绕引沁水利工程,也做了一系列的工作。
最早是在弘治六年(1493年),河南参政朱瑄按照巡抚徐恪的命令,专职负责广济渠的事务,在广济渠上设置了闸门,天旱放水灌溉,天涝落闸断水。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济源、河内两县人民开凿了利丰渠。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至三十年(1602年),济源知县史纪言见河内知县袁应泰来济源修渠,也去五龙口凿山修渠。他设计从广济渠上游凿洞,袁应泰怕影响广济渠的进水,恳请他在广济洞口东边开凿,等洞凿成后,与广济洞交换。这条渠就叫永利渠,但后来洞凿成了,史纪言也卸任了。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石应嵩任济源知县,把这条渠修通,这条渠由休昌起,经南程、苗店东,到瑞村。石应嵩将这条河改名为玉带河,上闸桥名金鱼桥。意思是取自韩愈的一句诗:“玉带垂金鱼”。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济源知县涂应选和一个叫李三统的乡绅在利丰洞左侧开挖兴利河,灌溉济源县河头、和家庄、王寨村土地160顷。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正蓝旗人甘国墀任济源县令,他也组织百姓在五龙口凿洞开渠,想引沁水灌溉县城北边的土地。当时,工匠从洞中凿出一斗石渣,可领取一斗谷子作为报酬。乾隆四十一年(1702年),洞凿了三分之一,甘国墀调走了,这项工程也就下马了。
清代济源人李含章有《美邑侯甘公开沁枋第五口》诗赞这段历史:“志慕前贤迹,遂修神禹功。龙门今再凿,伊阙复为通。水落青山外,云飞绿野中。翻疑景色霁,化雨泻晴空。”五龙口的水利工程从秦以降,一直采用“秦渠枋口”、“枋口”的称谓,从这首诗也可以佐证,到清代,才开始采用“五龙口”的称谓。
纪诫开创广惠河萧应植整修疏浚
在五龙口引沁河水灌溉农田的水利工程,主要是在沁河南岸。在沁河北岸,也有一处开创于古代的引沁工程,知之者却不多。这个工程叫广惠河,是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怀庆知府纪诫开创的。纪诫,文安人,1567年至1571年任怀庆知府,后升任河南副使。当时开挖广惠河的具体情况已不得而知,现这条运行了430年的灌渠仍在发挥着它的效益,灌溉着五龙口镇沁河北岸的土地。广惠河现隶属于广利灌区管理局管辖。
广惠河的渠首不在今沁河铁路桥下,它位于沁河北岸今马鞍山水电站附近,即牛王滩的正北。渠道沿沁河峭壁蜿蜒出山,经省庄、贺坡、西窑头村后,灌溉尚庄至马村的土地,是沁北农业唯一的自流灌区。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济源县令夏霖组织人民在千仓渠下游开挖亨利渠,灌溉南水屯等村50余顷土地前后。又在广惠河上开挖尚庄至化村的利泽渠,分广惠河水灌溉60余顷土地,今这些通称广惠河。
济源县令萧应植是怀宁人,他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任济源县令,二十六年卸任。他履任的前三年,一直接到人民的请求,说是利泽渠失修报废,要求疏导旧渠,复兴水利。又说所需费用由用水户捐工捐款,不需公家一分钱。萧应植亲自到沁北考察,见河道依然完好,便答应了百姓的请求,经组织商议,由用水的尚庄、寺庄、逯寨、任寨、留村、化村、逯村七个村,按亩分摊土工,石工则按亩分摊钱款。工程在沿沁河的山中垒石为河帮,在沙河处设立双重大闸,闸南设立一放水闸,防止泛滥。在贺坡和西窑头之间的白涧河,在河床下挖涵洞通过,防止山洪暴发冲毁河渠。在尚庄村西建一分水闸,分为南北二河。南支河经西窑头、留村、化村,长6华里;北支河经尚庄村穿过,经逯寨向南,走任寨西,东南流经寺庄西,至化村入沁河,长8华里。
综上多篇章节所述,自秦开创秦渠枋口至清代的2000余年间,历代都有官员在五龙口的引沁水利工程上有所作为,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但和解放后济源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修建的引沁济蟒工程相比,后者无论从工程难度、灌溉面积、灌溉效益等方面,都远胜前者。
[1][2]
(作者:王文震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