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济源十景
济源十景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6/28 22:19:0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古代的济源,有“济源十景”之说,分别为济渎晨霞、石桥春望、悬崖古柏、盘古晴烟、王母仙灯、灵山晚照、西湖夜雨、龙潭夜月、天坛倒影和沁口秋风,并有许多文人骚客为之吟咏。
 一、“济源十景”之济渎晨霞
 济水东源发源于市区西北角的济渎庙中,这里泉水喷涌,汇成大片水池,叫北海池,公元582年在此建成济渎庙、北海祠,占地120亩,是典型的北方园林。园中古柏森森,宫殿辉煌,泉水汩汩,济水从亭台廊榭间汇流东下。每当早晨,旭日东升,泉水蒸气弥漫空中,在阳光的照射下,鲜红如血,艳丽多姿。每当太阳露出地平线时,在济渎庙及其周围二三里之内都有云气升腾,或一片,或二片,或多片,远远近近的一齐腾起;或如簪,如缕,如扇,如缨络伞盖,如龙,如凤,如树影,如宫阙;近渎数里,处处有之,五色皆备,色泽斑斓。这一景象可持续到八九点钟,在阳光的照射下,云气渐渐收起。这时,从山顶看济渎庙,金壁辉煌,光华灿烂。清朝萧浚吟道:“北渎来天际,灵源派自支,气蒸文作锦,旭照彩凝池;泽物流何远,神庥瑞可知;霞明川更媚,绀挛仰纷披。”
 二、“济源十景”之石桥春望
 在古县城东北角的蟒河之上,横跨着一座单孔拱桥。桥长26米,青石砌成,如长虹飞渡,蔚为壮观。这座桥是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济源知县夏提主持修建的,当时名通济桥,后称望春桥,百姓俗称东门桥。这座桥建成至今,历时830年,仍坚固如初,是文昌路的交通咽喉。古代每年清明前后,红男绿女纷纷过桥春游。站在桥上,居高远眺,见河水清悠,岸柳成行,草木葱茏,野花斑斓,百鸟飞鸣,一派春色尽收眼底,故称望春桥。清人侯立德春游至此,诗兴大发:“一弯泷水驾长虹,人在栏杆复道中,织柳娇莺藏不住,衔泥燕子背翻风。”萧浚的《石桥春望》写道:“望春春到早,闲步望春桥。迟日变金柳,和风煦碧宵。山光匀翠黛,鸟语竟呼招。田野勤东作,平畴极目遥。”可见石桥春望的美景是劳动人民辛勤劳作后创造的。“小笠轻蓑”题诗:蟒河之水水东流,柳丝无力系客舟。望春桥侧凌云阁,翘首望长天。
 三、“济源十景”之悬崖古柏
 悬崖古柏是长在哪处山上,今天已经无从考究。从古诗的描绘中,我们可以想见那是一株长在山巅悬崖绝壁上的大柏树,凌空孤傲,虬枝纵横,犹如黄山迎客松。候立德是这样描写的“壁立空悬万仞山,倒垂崖柏老苍颜。鹤巢翠盖经年久,云锁虬枝尽日间。”萧浚的描写则注重精神内涵:“自是长生树,参天岁几何。幽栖出尘表,高蹈倚云多。不羡封章及,惟闻牧竖歌。贞松应作伴,日月任经过。”
(作者:王文震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