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出行资讯 > >登封非遗“虎头”:一针一线,缝进嵩山的守护与温情
登封非遗“虎头”:一针一线,缝进嵩山的守护与温情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25/10/24 11:06:57 来源:袁建龙 文/图 点击次数:

      嵩山脚下的“虎头”非遗在嵩山脚下的登封市唐庄镇磨沟村,时光似乎格外偏爱传统的温度。这里没有流水线的轰鸣,只有老人们坐在暖阳里,指尖捻线穿梭于布料间——威风的老虎头帽、厚实的虎头靴、绵软的手工布鞋,就在石磨吱呀的余韵中,从布片蜕变成藏着匠心的宝贝。

 

“老虎头帽”是磨沟孩子的童年记忆

      提起磨沟村的手作,老虎头帽永远是最动人的开篇。

      这顶小帽子里藏着太多“讲究”:用嵩山脚下常见的大红、明黄布料做底色,讨的是“喜庆安康”的彩头;额间绣“王”字要用鲜亮绿线,一笔一划都得周正,呼应着“虎为百兽之王”的古老寓意,盼孩子能虎虎生威、平安长大;就连虎耳朵里的衬布,都要挑最柔软的棉布,怕磨着孩子娇嫩的皮肤。戴在头上,虎头饱满立体,黑绒布点的虎眼透着“凶萌”,摸上去却满是布料的温软,仿佛把嵩山的暖阳都裹进了帽檐。

      再配上一双老虎头靴,便是磨沟村孩子最“金贵”的装扮。

“虎头靴”配“虎头帽”

      虎头靴的做工比帽子更费功夫。靴面要先剪好虎脸轮廓,再用棉线一层层纳出虎纹,既结实又有立体感;靴筒做得稍高,刚好护住孩子的脚踝,就算在村里的石板路上跑跳也不怕凉;鞋底是实打实的“千层底”,用旧布料一层层粘牢,再用粗线密密麻麻纳满,针脚细得像鱼鳞——村里的老匠人说,纳一双鞋底要花两三天,手指磨出茧子也值得,“这样的鞋底软而不塌,孩子能踩着它走过田埂、爬过山坡”。

      若是偏爱素雅,磨沟村的手工布鞋更藏着生活的本真。鞋面多是素净的蓝布、黑布,用的是自家织的土布,洗得越久越柔软;鞋底依旧是“千层底”,纳线要拉得紧,“线紧底才稳,孩子走的路才踏实”这是老人们的信条。不管是刚学步的娃娃,还是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穿上它都觉得脚步轻快——不少游子特意让家里寄布鞋,说“穿惯了皮鞋,还是这布鞋养脚,踩上去就像踏回了嵩山脚下的故土”。

 

非遗记忆背后的乡愁

      在嵩山脚下的磨沟村,这些手作从来不止是衣物。它们和村里的水磨、陶艺一样,是农耕文明留下的活态记忆,是老匠人把对离开老家的年轻后代的期许、对传统的坚守,一针一线缝进布料里的“时光信物”。

      2009年“千层底手工布鞋制作技艺” 成为国家级非遗,更让这山里的手艺有了“名分”,也让更多人知道,老手艺里藏着中国人的匠心与智慧。

      没有华丽包装,只有布料的质朴、针脚的实在,和那份“盼孩子平安”的纯粹心意。如果你想给孩子一份独一无二的守护,或是收藏一份来自嵩山脚下的手工温情,不妨试试磨沟村的这些宝贝—— 这不是普通的衣物,是能捧在手心的、有温度的非遗记忆。

(作者: 责任编辑:言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