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十景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6/28 22:19:0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八、“济源十景”之龙潭夜月
济源城西北角有湖名龙潭,泉水奔涌,清澈甘美。北宋在此建七层塔,名延庆寺千佛舍利塔。入夜,皓月当空,湖映塔影,明月入水,相映成趣。夜入寺中,心随玉镜沉浮,宁静而致远。清人侯立德夜入寺中,踏月赏景,吟诗一首:“最爱龙潭夜月秋,空明玉镜乍沉浮;嚣尘不觉随心远,清旷犹能与目谋。”萧浚的诗是:“潭清澄月镜,龙起喷珠泉。皓魄看浮动,金波共渺绵。云开飞疋练,荷净数联钱。步屟疏林遍,溶溶满玉川。”
九、“济源十景”之天坛倒影
海拔1715米的天坛山系王屋山主峰,每年春秋二季,在太阳将出未出之时,或是雨后初晴,这里会出现海市蜃楼景观,在东边天际出现天坛山倒影:南天门巍峨耸立,台阶轮廓可见,三清殿金碧辉煌,天坛峰上的御爱松枝杈清晰。这一景观存在的时间很短,须臾即散,或化为云。在天坛倒影出现的三五天后,必有一场大雨。
十、“济源十景”之沁口秋风
蜿蜒的沁河在太行山中横冲直撞,但“青山挡不住,毕竟东流去”,终于在五龙口冲破了太行山的束缚,从此告别群山,一泻千里。本地人称沁河出山处为沁河口,或五龙头。这儿堪称中国水利史的集大成之地,从秦代修秦渠枋口开始,这儿的水利工程都闻名遐迩。酷暑盛夏,来自太行山中清凉的山风顺河而下,行人到此,徐风送爽,暑热顿消,杨柳依依,激浪拍岸,五龙分流,令人心旷神怡。历代文人骚客如白居易、文彦博等多到此游历,留诗无数。清代段景文写诗颂沁口秋风:“摩云两壁夹寒流,谷邃天高爽簌幽;翠扑衣衫岚影动,冰浸肌骨水光浮;凿渠尚赞卢侯绩,作赋还生楚客悉;吹尽六尘清境界,胜游何必在清秋。”卢侯是指隋代怀州刺史卢贲,卢侯绩是指他修复秦渠枋口的功绩。萧浚的诗云:“乘秋游沁口,野菊下飘香。爽籁襟方快,清飚晚送凉。渔舟缘浦系,归鸟傍林藏。兴尽驱车返,云山一望苍。”今天的沁河出山口,不但五龙依旧天吐沁水,更有了两座焦枝铁路大桥、两座207国道大桥和济晋高速公路大桥飞跨天险。“五虹”飞架,更为壮观。
(作者:王文震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