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三一代跤王传艺在开封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6/23 9:19:3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沈三是北京天桥的名角,原名沈玉升,因在家中排行老三,江湖上遂以沈三称呼,又因他为人豪爽、仗义疏财,人们在他排行前加以“友”字,称沈友三。他身材高大、虎背熊腰,擅长气功和摔跤。他最拿手的是“双风贯耳”——头枕砖、卧于地,太阳穴两边再放上砖,一名壮汉持大锤猛击,沈三头上的砖粉身碎骨,而他却毫发未损。上海明星公司拍摄电影时,曾将“双风贯耳”拍入《啼笑因缘》片中。他表演的“胸前开石”一度享誉京华,他头枕一板凳,两脚后跟搭在另一板凳上,身躯悬空,将一石磨盘压在胸上,用重磅铁锤狠击磨盘,石碎,沈三却安然无恙。沈三在天桥卖艺时,手持直径1厘米的铁条用力向自己的肋部猛击,铁条弯而肋部无伤痕,这些硬气功表演深受观众喜爱。后来沈三定居开封,据《开封市志》第四册记载:“1943年北京人沈友三(回族,人称沈三)来开封,在相国寺卖中成药‘大力丸’,以摔跤招徕顾客。开封拳师单进忠擅摔跤,留沈友三住东大寺传艺……”
天桥卖艺震京华
1893年,沈三生于北京一个掼跤世家(老北京把摔跤称作掼跤)。沈三在掼跤方面从小就接受了父亲的严格训练,少年时拜满族头等扑护德世庭门下,潜心学习掼跤,又向北京国术研究会会首白锦兼学炮拳,后来又随马德禄、闪德宝、夏五把、宛永顺等名家习武。1923年与杨双恩合作开辟了天桥第一处掼跤场,京城百姓都乐于观看。后来在天桥市场以西、城南商场路东开设“清真堂药室”,专卖“舒筋活血丹”,但每日必进行一次武艺表演,以招徕客人。1928年,30多岁的沈三摔跤技艺精湛,比赛时常常出奇制胜。他的跤艺达到了顶点,经验丰富,技术全面,加上人品厚道,备受江湖人士的尊重。沈三扬名是在1933年全国第五届全运会之后,当年10月,在南京举办的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沈三单枪匹马一路过关斩将,以全胜的战绩与中央国术馆教习常东升、马文魁三人并列第一名,一时声誉鹊起。
沈三从全国运动会上载誉而归不久,一个号称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俄国人在北京摆下擂台挑战武林,上书“俄国大力士麦加洛夫在北京表演最精彩的功夫……”麦加洛夫扬言中国功夫不行,愿同中国武林高手比试比试。此言一出,北京各界人士愤愤不平。沈三前去打擂,双方签订了应战书,上写:“中国人比武被打死打伤,死而无怨;俄国人麦加洛夫输了,3天内自动离开中国。” 比武开始,麦加洛夫铁塔似的往台上一站,一动不动,沈三以不变应万变,任凭麦加洛夫挥拳攻击,他以四两拨千斤之技,巧妙化解攻势,瞅准机会,连摔麦加洛夫三跤,令麦加洛夫心服口服。
受邀赴汴传跤艺
《开封市东大清真寺摔跤源流碑记》记载了沈三两次来开封传授摔跤技艺的事。1933年10月在南京举行的民国第五届全国体育运动会上,沈三获摔跤第一名,拳师赵汝庆等郑重邀请沈三来汴。沈三盛情难却,从南京返回北京家中稍作收拾就来到了开封。东大寺人对沈三十分敬重,赵汝庆、单进中等人热情接待,安排其住在鼓楼街的文和栈。沈三白天在相国寺卖大力丸,收摊后到东大寺附近的烧鸡胡同传授跤艺,从学者甚多。开封市很多清真寺都派出武学中的代表前来学习,场面甚是隆重。沈三于过年之际返回北京,此次开封授跤前后历时3个多月,时间虽然不长,但却培养了不少摔跤名手。
[1][2]
(作者:刘海永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