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杰出的文字学家、书法家徐铉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6/23 9:17:0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徐铉(917~992 注:一说为“916~991”),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他是五代至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字学家和书法家,其晚年归宋后,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开封,是一个值得开封人民纪念的杰出历史人物。
徐铉小时候很聪明,10岁时就能写文章,他与弟弟徐锴都是江南有名的才子,号称“二徐”。徐铉、徐锴都精于古文字学,研究《说文解字》卓有成果。宋朝李穆出使南唐时,见到他们兄弟二人的文章,非常欣赏二人的才华,赞叹道:“二陆(三国时东吴的陆机、陆云兄弟)不能及也!”
受到李煜赏识的徐铉
徐铉、徐锴都在南唐做官,因为二人才高气盛,办事奉公不讲情面,得罪了南唐一些权臣,所以屡遭贬谪。南唐后主李煜继位当上皇帝后,对徐铉非常赏识,徐铉这才得到重用,先后任礼部侍郎、兵部侍郎、翰林学士、御史大夫、吏(兵)部尚书等重要职务。
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年)九月,宋朝派大将曹彬带兵讨伐南唐,次年六月,就打到南唐京城金陵城下。十月,李煜遣徐铉出使宋朝,进贡乞和,这时战事正激烈进行,出使是非常危险的。李煜为了徐铉的安全,想命令南唐援军暂停前进。徐铉说应该以南唐社稷为重,援兵一定要快来,我只是一介使臣,生死可置之度外。李煜听了徐铉的表态非常感动,含泪为他送别。就在徐铉这次出使开封时,他的弟弟徐锴为兄长担惊受怕,忧郁而卒。
徐铉到了开封,面见宋太祖赵匡胤。徐铉对赵匡胤说:“南唐李煜侍奉陛下,如同儿子对待父亲一样,一点错也挑不出来,陛下为什么一定要讨伐南唐呢?”赵匡胤说:“你以为父亲和儿子可以分为两家吗?”徐铉听了,无话可说。这次赵匡胤对徐铉非常客气,像往常对待使臣的礼遇一样,但坚决不答应南唐的乞求。
又过了一个月,南唐的援兵被打败,主帅也被宋军俘虏,局势更加岌岌可危,李煜再次派徐铉出使开封,乞求缓兵。徐铉这次见了赵匡胤态度更加恳切,他说:李煜对您非常恭顺,不敢抗拒您的旨意,我来乞求宋军别再打了,以保全南唐百姓的性命。看赵匡胤没有答应的意思,徐铉情急之下,和他再三争辩起来。赵匡胤辩不过他,勃然大怒,拔剑而起:“你不用多说,李煜确实一点罪也没有,但是一姓天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吓得徐铉再也不敢说话了。
过了几天,即开宝八年(975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宋军攻破金陵,李煜率众大臣出降,南唐宣告灭亡。开宝九年(976年)正月,徐铉随李煜到开封觐见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想起一个多月前徐铉还在这里同自己争辩,就非常严厉地斥责徐铉。徐铉不卑不亢地说:“臣为江南大臣,当然要为我南唐尽力,国家已亡,我罪也当死,其他的就不必问了。”赵匡胤听了这话,反而不生气了,他说:“徐铉这样的才是国家的忠臣,今后成了宋朝的大臣,对待宋朝要像对待李氏那样忠心啊!”这次接见后,李煜被封为“违命侯”,徐铉被封为太子率更令。
这年十月,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李煜的爵位有所提升,被封为陇西郡公。徐铉以太子率更令直翰林学士院,开始参与为皇帝起草诏书的工作。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十月,一代词人李煜逝世于开封。宋太宗赵光义又追封李煜为吴王,并要侍臣为李煜撰写墓志铭。大臣中有人嫉妒徐铉,想借此事让徐铉出错获罪,便极力推荐由徐铉来写。他们说:“吴王的事儿徐铉最清楚,吴王墓志铭由徐铉来写最合适。”宋太宗准奏,下令由徐铉来写李煜的墓志铭。谁知徐铉向宋太宗哭诉请求不要让他写,说他写吴王墓志铭一定会惹祸的。宋太宗这时才明白是有人想害徐铉,他知道徐铉的难处,特许他可以写和故主的情义,怎样写都不会怪罪他。徐铉这才动笔写了《大宋左千牛卫上将军追封吴王陇西公墓志铭》。在这篇墓志铭中,徐铉言辞恳切,悲伤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李煜的追思之情。他又为李煜写了挽诗,其中有:“哀挽周原道,铭旌郑国门。此生虽未死,寂寞已消魂。”对故主的思念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晚景凄凉的徐铉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亲征北汉,徐铉也随军出征,在军中起草诏书。以徐铉的文才应付这些事是游刃有余的,他写得快、词句精当,得到了宋太宗的夸奖和众大臣的佩服。攻克太原班师后,徐铉又增加了给事中的官职。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徐铉官升为右散骑常侍,这是徐铉在宋朝职务最高的官位,所以后人称徐铉为“徐骑省”,徐铉的文集被称为《骑省集》。
淳化二年(991年)九月,庐州一个女僧道安诬告徐铉。后来,虽然道安因诬告不实而反坐抵罪,但徐铉却因此事被撤消职务,贬为静安军节度行军司马。静安军治所在州,即今陕西省彬县,行军司马就是地方军事长官的参谋长。从受人尊敬的京中大臣一下子被贬到偏远地区当一名军事幕僚,徐铉的处境从天上掉到地下,其心情可想而知,何况这时徐铉已是75岁的老人了。
徐铉从江南到宋都开封时,看见宋朝官员们冬天多穿皮毛制成的衣服御寒,感到很可笑,他对人说:“从五代兵乱之后,这里的人受北方胡人的影响,穿上了皮毛衣物,失去了古代中原人的服饰传统,太可怕了!”有一天他上朝时见到自己的女婿吴淑也穿着一件皮衣,就指责他说不应该学北方人穿皮衣。吴淑说:“这里的冬天早晨实在太冷了,你看朝中大臣都是这样穿的。”徐铉说:“有操守的君子是不这样穿的。”说着他昂首挺胸走了过去。
徐铉在开封15年,从来没穿过皮毛衣服,好在开封还不算太冷。这次徐铉被贬到州,这里是秦岭以北的黄土高原,天气比开封冷得多,徐铉仍旧宁可挨冻也不穿皮毛衣服。一次徐铉的学生郑文宝因公务到此,去看望他,见到他受冻的样子,非常心疼老师,遂脱下自己的皮衣要送给他穿,徐铉则坚决不接受。
徐铉在州度过了一个寒冬,终为寒气所伤,积为痢病。他苦撑了一年,知道自己不行了。淳化三年(992年)八月二十六日,徐铉要来笔墨,在纸上把后事一一交代清楚,最后写上6个字:“道者,天地之母。”书罢溘然长逝,终年76岁(古人按虚岁计算)。徐铉无子,3个女儿有的早夭,有的已出嫁,家中更无旁人,他的后事由他的学生们为其操办。郑文宝护其棺木到开封,胡仲容将其归葬于南昌之西山。
徐铉在文字及书法方面的成就
徐铉在开封的学术活动是曾奉宋太宗之命,参加了几项修、编、校重要典籍的工作。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太宗命徐铉与汤悦等同修《江表事迹》(后名《江南录》),这是一部南唐史著作。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徐铉与李等集前代诗文千卷、作品近两万篇,编《文苑英华》一书,历时4年,直到雍熙三年(986年)才编纂完成。《文苑英华》为后代保存了大量唐代及以前散失的诗文,是宋代四大书之一。
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命徐铉与句中正同校《说文解字》,同年完成。
《说文解字》由东汉许慎著,是我国古代比较完备的一部字典,它以秦汉通行的小篆为主体,共收字8000多个,并作字形字义的解释。这部书历来为学者重视和研究,徐铉和徐锴在南唐时就是研究《说文解字》卓有成效的学者。《说文解字》的许氏原文艰涩难解,在流传中又被一些人按己意妄改,许多传本已失去了许氏原貌,前人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使用起来有许多不便。为此,宋太宗命徐铉等人校注《说文解字》,确有必要。
徐铉以他卓越的古文字学造诣,很快完成了这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这是我国古代首次以官方名义对《说文解字》进行校注。新的《说文解字》校注本订正了以前流传中的一些讹误,并进行了注疏,是当时最好的版本。它以官方的名义颁行,为宋代及以后的人们使用和研究《说文解字》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该校注本徐铉的出力最大,他为该本写了序言,世称“大徐本”;而徐锴在南唐时所著之《说文系传》被称为“小徐本”,这是徐铉兄弟对中国古文字学的杰出贡献。
徐铉不但是杰出的古文字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小篆书法是继秦代李斯、唐代李阳冰之后又一座高峰,在中国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传李斯所书的《泰山刻石》、《琅刻石》和《峄山刻石》(又名《峄山碑》)等秦始皇东巡刻石历来是小篆书法的最高范本,但经过千年风雨的侵蚀,到唐宋时有的刻石早已不存在,有的刻石上的字已损毁大半。徐铉根据古代《峄山碑》拓本,摹写了一本完整的《峄山碑》,基本上保存了其原貌,徐铉将这个摹本传给了他的学生郑文宝。
郑文宝于淳化四年(993年),即徐铉去世后的次年,将徐铉的《峄山碑》摹本在西安刻成碑,这是历代《峄山碑》数种翻刻中最好的一种,世称“长安本”。长安本《峄山碑》为后人学习小篆提供了一个范本,直到当代,许多人都是从临习《峄山碑》开始习篆的。这是徐铉对小篆书法的一个贡献。
郑文宝在重刻《峄山碑》上的跋文中称:“故散骑常侍徐公铉酷王箸(小篆)垂五十年,时无其比,晚节获《峄山碑》摸(摹)本,师其笔力,自谓得思于天人之际,因是广求已之旧迹,焚掷略尽……”这里透露了一条重要的信息:徐铉晚年的书法有一个重大的突变,面目一新,以至于他把自己早年写的小篆都付之一炬,所以现在很难见到徐铉的墨迹。
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江南徐铉善小篆,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屈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处,乃笔锋直下不倒侧,故锋常在画中,此用笔之法也。铉尝自谓吾晚年始得匾之法,凡小篆喜瘦而长,匾之法非老笔不能也。”这段话前一半说徐铉小篆书法中锋用笔之高超水平,后一半说的就是徐铉晚年小篆书法的变化。
“”即“歪”字,“匾之法”即“歪扁之法”。从字义上可知,这种小篆字形较扁,不要求规规矩矩,是一种比较自由、率意的篆法。徐铉小篆的“匾之法”应该是小篆书法历史上的一次创新,也可以说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一次前奏。
对徐铉的小篆书法历史上的评价极高,宋代书法家、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黄庭坚非常推崇徐铉的书法,他说:“徐鼎臣笔实而字画劲,亦似其文章,至于篆,则气质高古,与阳冰并驱争先也。”宋代书法理论家朱长文在《续书断》中把徐铉的书法列为妙品,给予相当高的评价。南宋学者朱熹说:“骑省自言,晚乃得匾之法,今观此卷,纵横放逸,无毫发姿媚意态,其为老笔无疑。”这个评论有助于我们了解徐铉“匾之法”的特点。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徐铉的小篆书法作品相当稀少,但他留给我们后人的书法勇于创新的思想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作者:宋开罗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