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垣记略》中的 开封籍军机章京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6/18 9:02:3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枢垣记略》中的三位开封籍军机章京
《枢垣记略》是专门记述清代军机处的一本书,其中记了3位开封人:陈孝宽、裴季芳、沈源深。该书在《题名》中记载从雍正九年(1731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军机处人员的简历,或者说,记载了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及光绪元年共计144年中的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在军机大臣中,没有开封人;而在365名汉军机章京中,却有陈孝宽等3位开封人。卷十八记载:“陈孝宽,字湘帆,河南祥符人,浙江海宁籍。嘉庆癸酉拔贡。道光元年七月由工部主事入直。”卷十九记载:“裴季芳,字石麓,河南祥符人。道光丁未进士。咸丰三年六月由内阁中书入直,官至候选知府。”又记载:“沈源深,字叔眉,河南祥符人。咸丰庚申进士。同治九年九月由吏部主事入直,现官吏部员外郎。”3位开封人“入直”,是指他们进入内廷在军机处值班工作。因他们在皇帝身边工作,乃当时的政治精英,故《枢垣记略》和《祥符县志》对他们的功名和升迁均有记载。
最初的《枢垣记略》十六卷本,是梁章钜利用军机处档案编成的。他在序中说:因“军机处为我朝政府”,类似唐宋的枢密院,故将书名定为《枢垣记略》。由于此书的记载止于道光二年,所以,恭亲王奕在光绪初年命朱智续编。1984年中华书局点校出版的《枢垣记略》,是朱智续编的二十八卷本。它集中反映了军机处的性质、前后变化、人员升迁调补以及奖惩等制度。
军机处始设于雍正年间,是清代的政治中枢。《清史稿》说,军机处“总揽”了“军国大计”。但是,军机处机构精练,人员不多,除数名满、汉军机大臣外,下设满、汉办事人员,即军机章京。嘉庆年间确定,满、汉军机章京各16人,共32人,分两班轮流日夜值班。其任务是处理文书、记注档册以及撰拟文稿等。被选用者必须为进士、举人、拔贡出身,还要具备年纪轻、办事练达、撰拟迅速、书写端正等条件。所以,挑选、管理军机章京十分严格。据《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所记开封裴季芳被选为章京的过程,可以看出其挑选十分严格。咸丰三年(1853年),军机大臣祁藻等上奏说,为挑选军机章京,便按照惯例,先从内阁六部衙门选出中书、郎中、七品小京官34人;再由军机大臣主持弥封考试、共同阅选,优选出24人,又按名次先后,开出清单进呈皇帝,确定人选。皇帝“考察”后又淘汰了9人,仅在15人的名字上画了朱圈。在这15人中,开封裴季芳名列第四。
《祥符县志》对三位开封籍军机章京的记载
因军机章京能“入直枢廷”,俗称“小军机”,使其受到社会和官员们的尊重,成为清代官员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又因军机章京必须是进士、举人、拔贡出身,且多能升官,故在《祥符县志》卷四中对3位军机章京的功名都有记载,在人物传中又为沈源深、裴季芳立传。
陈孝宽是清代开封的第一位军机章京,《祥符县志》记载,他是嘉庆十八年(1813年)拔贡。《枢垣记略》记:“……陈孝宽、蒋泰阶,俱著记名以军机章京补用。”开封拔贡陈孝宽被贡入京师之后,他不仅在朝考中获得好成绩,得以留京任职,而且只经过3年,便成为可以“补用” 的军机章京。同书又记,仅仅隔了5年,陈孝宽便在道光元年(1821年),以工部主事的身份进入了军机处,成为军机章京。
[1][2]
(作者:裴元秀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