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香雅韵入菜来 ——牡丹花的烹饪史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5/22 17:44:00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被称为国色天香的牡丹,也是一种重要食材。唐代时,洛阳已出现用牡丹花等花卉制成的百花糕,宋代时,已出现了牡丹花的多种烹饪技法。牡丹花的烹饪史,是牡丹文化和烹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佳话录》载,在农历二月初二花朝节,武则天下令用各种鲜花与糯米制百花糕,其中应包括牡丹。但明确把牡丹花作为食材的是五代和北宋时期。
北宋陈师道《后山丛谈》有“酥煎牡丹”一条,引苏轼《雨中明庆赏牡丹》:“霏霏雨露作清妍,烁烁明灯照欲然。明日春阴花未老,故应未忍着酥煎。”又引其《雨中看牡丹》:“千花与百草,共尽无妍鄙。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陈师道是苏轼的学生,肯定品尝过苏轼做的“酥煎牡丹”。这道菜是用牛酥煎制牡丹花瓣。牛酥,是酥油,酥油是似黄油的一种乳制品,是从牛奶中提炼出的脂肪。酥油滋润肠胃,和脾温中,营养价值颇高。在唐宋时,酥油是常用的油料,也作为药材使用。晚唐诗人薛能《上元诗》载:“十万军城百万灯,酥油香暖夜如烝。红妆满地烟光好,只恐笙歌引上升。”苏轼常来洛阳,担任过福昌(今宜阳)主簿,因此他所称的“酥煎牡丹”,可能是洛阳的一道时令菜。但是,《后山丛谈》又记载:“孟蜀时,兵部尚书李昊每将牡丹花数枝分遗朋友,以兴平酥同赠,且曰:‘候花凋谢,即以酥煎,食之,无弃秾艳。’其风流贵重如此。”
孟蜀,即五代十国时的后蜀,其国王孟昶(chǎng)爱牡丹如命,人称花痴天子,他建立了名为“牡丹苑”的皇家园林,并把牡丹的新奇品种赏给群臣,于是宫苑牡丹很快就种在了群臣的后花园。“酥煎牡丹”这道菜,应是这个时期产生的。因此,也有一种可能,苏轼为四川人,是他把“酥煎牡丹”的烹饪技法带到了洛阳。但无论如何,牡丹作为一种重要食材,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用油煎制,成了牡丹菜的第一种烹饪方法。北宋灭亡后,“酥煎牡丹”的烹饪方法传至杭州一带。南宋初年的袁文《瓮牖闲评》载:“好事者多用牛酥煎牡丹花而食之,可见其流风余韵。”
《山家清供》是南宋学者林洪写的一部烹饪学名著,其“牡丹生菜”条说:“宪圣喜清俭,不嗜杀,每令后苑进生菜,必采牡丹片和之,或用微面裹,炸之以酥。”这“宪圣”,指宋高宗的皇后吴氏,开封人,喜素食,皇家菜园进贡蔬菜时,必采牡丹片,一同送进御膳房。这里的“牡丹片”,可能指牡丹叶子,也可能是牡丹花瓣。其做法,是用面粉裹起来,用酥油炸之。
《寿亲养老新书》是宋朝陈直撰写、元代邹铉续写的一部养生学著作,该书记载了牡丹粥的做法。此粥用牡丹叶、漏芦、决明子、雄猪肝、纯粳米按适当比例制成,可治小儿癖瘕(jiǎ)病。明朝时,牡丹菜肴进一步增加。王象晋《群芳谱》载:“牡丹花煎法与玉兰同,可食,可蜜浸。”又载:“花瓣择洗净拖面,麻油煎食至美。”这实际上提出了牡丹花的两种吃法——蜜浸和煎炸。
清朝顾仲写的《养小录》是一部饮食学名著,载:“牡丹花瓣,汤焯可,蜜浸可,肉汁烩亦可。”就是用水煮、蜜浸、肉烩都可以,说明当时牡丹花菜的做法甚多,无论咸甜、凉热、荤素各种菜,都可以找到牡丹花的身影,牡丹菜肴已成为一个系列。
[1][2]
(作者:郑贞富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