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诸县县令系列】 董宣:为官廉洁的“强项令”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5/22 17:26:28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与湖阳公主“过招”
董宣担任洛阳令时已经69岁。当时,京都洛阳是全国最难治理的地方。聚居在城内的皇亲国戚、功臣显贵常常纵容自家的子弟和奴仆横行街市。朝廷接连换了几任洛阳令,还是控制不住局面。有侯霸这样的榜样,董宣在洛阳的吏治毫不手软。到任不久,董宣就遇到了一个强劲对手——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
《后汉书》记载,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董宣立即下令逮捕他。可是,这个恶奴躲进湖阳公主的府第里不出来,董宣官职卑微,无法到公主的府第搜捕凶手。是让凶手逍遥法外,还是另想办法抓人?董宣选择了后者,他命人守在湖阳公主门前,一看到杀人的家奴出现,就实施抓捕。果然,在湖阳公主外出时那个家奴大摇大摆地坐在她的马车前面。董宣得到消息,立即带人在湖阳公主及其家奴的必经之路等候。湖阳公主的马车一出现,董宣立即上前拦下,并向公主说明情况,准备抓人。湖阳公主当然不配合,觉得董宣不给她面子,竟敢拦车抓人。董宣毫不胆怯,以刀画地,厉声责问她身为皇亲为什么不守国法。湖阳公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家奴被董宣带下车,就地格杀。
“强项令”董宣
看到家奴被杀,湖阳公主立即进宫,找光武帝诉“委屈”。光武帝听了大怒,即召董宣进殿,欲杀之。董宣见了皇帝,仍然不害怕。他拜见光武帝后请求道:“臣可以死,希望在死之前能说几句话。”光武帝不屑地说:“你死到临头,还有什么话说?”董宣高声道:“陛下您以圣德使汉朝中兴,现在湖阳公主的家奴滥杀无辜,如果不严惩,将何以治理天下?微臣我不用陛下动手,现在就自杀明志。”话音刚落,董宣就一头撞在宫殿的柱子上,顿时血流满面。刘秀急忙派太监扶起董宣,说死罪可免,你给湖阳公主磕头道歉就行了。董宣不从,太监们摁着董宣的脑袋,要他磕头,董宣两手撑地,梗着脖子就是不磕头。看到董宣不肯磕头,湖阳公主不肯罢休,继续刺激弟弟刘秀:“文叔(刘秀的字)当老百姓的时候,常常在家里窝藏逃亡的罪犯,根本不把官府放在眼里。现在当了皇帝,怎么反而连个小小的洛阳令也驾驭不了呢?”光武帝笑道:“当皇帝和当老百姓不一样啊!”说完,刘秀命令董宣退朝,并“赐钱三十万”,董宣转手将赏钱给了手下。由此开始,董宣“搏击豪强”,“老虎”和“苍蝇”一起打,使其“莫不震栗”。京城人称其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意为没有人击鼓鸣冤)董少平”,盛赞董宣不畏强权、秉公执法。
为官廉洁
董宣在洛阳县为官五年,卒于任上,年七十四。他死后,刘秀派使者前往吊唁,使者“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刘秀得知后悲伤地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我从《后汉书》中找到了董宣对抗强权的勇气所在——廉洁。正是因为廉洁奉公,董宣才无所顾忌。这一点在他的伯乐侯霸身上也有体现,侯霸“虽家财千金,却不事家产”。董宣舍弃了物质追求,收获了“强项令”这一千古美名,这对今人也有启发。董宣一生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执法如山,即便在皇亲国戚面前也不肯低头。这样的骨气确实难得,也值得称颂。 董宣仅仅是个特例,刘秀与董宣是有默契的,没有刘秀的宽容,董宣做不了“强项令”。史料记载,董宣为官期间,执法过激之弊也非常明显,因此被《后汉书》列入“酷吏列传”,这也是董宣为官的缺陷所在。
[1][2]
(作者:余子愚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