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及天街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张怡熙 摄

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馆员余杰。受访者供图
伊阙两岸,香山与龙门相对而立。漫步龙门,遥望北邙,一条恢宏的中轴线贯穿南北,串联起定鼎门、天街、应天门,将隋唐洛阳城的盛世气象凝聚在这山水之间。
“这条中轴线不仅是隋唐洛阳城的脊梁,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脉络。”10月27日,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馆员余杰的目光沿着中轴线向北延伸。他说:“中轴线见证了古都的兴衰,如今正焕发新的生机。”
作为中国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隋唐洛阳城历时530余年,其规划建设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最高成就。如今,通过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发展,这里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七天建筑” 象天法地的盛世华章
在隋唐洛阳城的规划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贯穿南北中轴线的“七天建筑”。这组建筑群自南向北依次为:天阙(伊阙)、天街、天津桥、天枢、天门(应天门)、天宫(明堂)、天堂。
余杰介绍,“七天建筑”是中国古代最华丽的都城中轴线建筑群,以“象天法地”为核心理念,通过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的组合模拟天上“七星”格局,形成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典型范例。
——宇文恺的宏阔构想。
“隋朝营建东都洛阳时,著名建筑家宇文恺以洛水象征天河,以伊阙为天阙,奠定了‘七天建筑’的空间框架。”余杰说,这一规划设计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秩序的深刻理解。
天街作为连接皇城和外部的重要通道,隋朝时宽达百步(约147米),道旁植樱桃、石榴、榆树、柳树,形成极为壮观的景观大道。“这条大街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展示国威的礼仪空间。”余杰说。
——武则天的时代印记。
武则天称帝后,对“七天建筑”体系进行大规模扩建。重修明堂、兴建天堂,更在端门外铸造天枢。
“天枢作为武则天的纪功柱,是武周时期国际地位的象征。”余杰说,各族酋长筹集巨款,铸造了这根巨大的铜柱,柱身刻满文武百官及各国元首的名字,寓意“天下中心枢纽”。
正是这条中轴线,让隋唐洛阳城形成了“前直伊阙,后据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以象河汉”的规模和布局,成为中国都城建制史上独具特色的存在。
——中轴线的现代再现。
2019年9月,作为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的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对外开放。这是洛阳按“一址一策”原则,系统性复原展示隋唐洛阳城建筑的其中一项。定鼎门、天堂、明堂、九洲池等多处遗址再现盛唐气象,成为游客青睐的文化新地标。
“隋唐洛阳城中轴线的保护展示,是我们还原古都历史格局的重要一环。”余杰介绍,通过实施天街、应天门、玄武门等一系列遗址保护展示工程,隋唐洛阳城的历史中轴线逐渐清晰。
2019年9月以来,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累计接待游客近5000万人次。这条承载着千年文明的中轴线,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向世人讲述着盛唐故事。
守正创新 遗址保护的洛阳实践
“煌煌祖宗业,永怀河洛间。”洛阳,现有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等3项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沿洛河一线分布,形成“五都荟洛”独有格局。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考察时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回顾洛阳的文物保护历程,是从坚守到创新的守护。改革开放初期,洛阳创造性提出用建设城市绿带方式保护大遗址,为后期五大都城遗址的发掘展示预留了充分空间。进入21世纪,洛阳进一步探索出“一址一策”保护方案,针对每处遗址的不同特点,量身定制保护措施。
洛阳大遗址保护面临着特殊挑战——隋唐洛阳城位于城市核心区,文物区占核心区面积达52%。余杰回顾保护历程时指出:“我们先后探索出‘避开老城建新城’‘先考古、后建设’等创新举措。”
“十四五”以来,洛阳市将文物保护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等一体考虑,实现“多规合一”,划定文物保护“紫线”,高质量修编隋唐洛阳城、汉魏故城等大遗址保护专项规划,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与城市更新、文旅产业等深度融合的新路径,让隋唐洛阳城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我们如今看到的天堂、明堂、应天门等遗址保护展示建筑,均采用覆罩式展陈的保护展示模式。”余杰介绍,这种“地下文物层,地上展示区”的方式,成功复原了看得见的地上“都城”。
数据显示,目前,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展示面积已达8300亩,保护规模与质量实现新跨越。2024年,其保护案例荣获“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
作为龙门石窟研究院的负责人,余杰特别介绍了洛阳市近日出台的《全面提升龙门石窟保护利用水平行动方案》,方案聚焦龙门石窟保护利用工作,提出到2025年年底,将优化龙门石窟管理体制,全面升级世界文化遗产预警监测系统,建成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加快建设艺术保护展示中心。到2030年,力争将其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石窟寺保护研究区域中心和世界领先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示范样板。
盛世隋唐 文明互鉴的当代对话
洛河北岸,隋唐洛阳城宫城区,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在阳光下巍然矗立。傍晚时分,华灯初上,这座历史上曾举行过登基、改元、大赦、宴会等重大典礼的建筑,在现代科技的赋能下,再现“隋唐第一门”的恢宏气势。
今年10月,第六届世界古都论坛在洛阳举行。本届论坛以“古都·新生:全球古都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聚焦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古都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协同发展。
论坛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院长刘庆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阐述了他的见解:中轴线体现了“择天下之中而立国”的都城规划理念。“从二里头到汉魏洛阳城、再到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从最初的构想萌芽,逐渐发展为中国古代都城最鲜明的特征,清晰展现了‘中’这一核心规划思想由萌芽走向成熟的历程。”刘庆柱说。
洛阳,不仅向世界展示着古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也已成为年轻人体验盛唐文化的热门目的地。
在隋唐洛阳城,从《唐宫乐宴》《天门有道》沉浸式演艺到《无字梵行》《万象龙吟》沉浸式剧本游戏、再到《丝路奇遇》《万国来朝》沉浸式研学产品,多种业态叙述历史故事,吸引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探秘。“夜游龙门”让游客看到石窟映月的奇观,洛阳也因此上榜“夜间经济新锐十城”。
余杰认为,活化利用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在主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利用,搭建起连接公众与文化遗产的桥梁。”
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唐代路面上留下的脚印、车辙印、骆驼蹄印依然清晰可辨。这些千年前的痕迹,与现代游客的脚步重叠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时空交汇的生动画面。
“文化遗产不是静止的,它需要在与当代人的对话中不断获得新生。”余杰说,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隋唐洛阳城正从古老的历史记忆演变为充满活力的文化现场,使盛世隋唐的恢宏气象可感、可触。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