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宋代舞蹈 艺术瑰宝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4/29 15:58:1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以富有韵律性和节奏感的形体动作表现人类的思想,表达人们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毛诗序》中写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说明人在非常激动、内心情感用语言甚至唱歌都难以充分表达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来抒发。
“宋代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转型的时代,它较之唐代文化有继承也有发展。对舞蹈文化来说也是如此,宋代舞蹈正处于一个转型期。”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宋代舞蹈是在唐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加强了故事性,并从宫廷走向民间。
涵盖社会各阶层
夜游古都开封,泛舟于水波灯影的大宋御河之上,或行走在蜿蜒曲折的岸边,和风吹拂,步移景异,两岸的仿宋建筑依次展现在眼前。
影影绰绰间,悠悠丝竹声入耳。寻声而至,衣袂飘飘的舞者顾盼生辉。抬头仰望舞台上方的大旗才知,这便是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宋词乐舞。宋代的歌、舞、乐,在夜幕下、在河道旁被完美呈现,令人惊艳。
“大多数人把宋词看作一种文学形式,其实在宋代,它是一种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全方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这才是宋词最原始的表现形式。”开封市宋词乐舞研究会副会长茹军说。因此,宋代舞蹈、歌(曲调)以及乐器演奏是分不开的。
据茹军介绍,开封宋词乐舞研究会通过翻阅历史资料、请教业内专家、参考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样式,对宋代舞蹈进行了挖掘,并将其与宋代歌曲、乐器演奏完美结合,呈现在世人面前,受到大家喜爱。
茹军认为,北宋时期,女子缠足成风,因此宋代舞蹈远不如唐代舞蹈华丽、张扬与奔放,而是显示出古朴、优雅与内敛的风格,宋代舞蹈的特点是“古、悠、慢、妙、美”。
宋代皇室对宴酣之乐十分重视,宫廷乐舞表演场面宏大,舞者竞相展演各种舞蹈技艺,令人眼花缭乱。
宋代舞蹈不仅盛行于宫廷,在民间也很流行,可谓是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比如,大晟府是北宋时期掌管音乐的官署,在此形成了一种宫廷舞蹈,即大晟乐舞。而瓦子勾栏的出现,使宋代舞蹈走向商业化,表演形式更多样,内容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在舞蹈动作方面,宋代宫廷舞蹈温婉细腻,民间舞蹈则活泼诙谐。”茹军说。
继承与创新
唐末和五代十国的战乱结束后,宋王朝重新统一全国。宋代的宫廷乐舞并没有完全继承唐代,而是在保留一些著名表演性舞蹈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舞蹈表演形式——宫廷队舞。
宋代宫廷队舞是唐代宫廷舞蹈的继承,从舞名、服饰到整个表演程式都有相近之处,但在此基础上又有较大发展。宫廷队舞以及酒宴歌舞的兴盛,意味着宋代舞蹈向情节化、综合化和表演程式化转型。
中国舞蹈中的戏剧因素在春秋时代已出现,但在宋代宫廷队舞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已出现角色分类、表演,并加入了歌唱、致词等。虽然宫廷队舞大多还没有从叙事体转为代言体,在演员唱述故事、装扮人物与戏曲方面有所不同,但为我国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为戏曲表演艺术的格律、体系(歌、舞、剧密切结合)形成做足了准备,也为戏曲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大放异彩起到奠基作用。
宫廷队舞中既有《柘枝舞》《剑器舞》等唐代经典舞蹈,又增加了一些宋代新创作的乐舞。它主要分成“小儿队”和“女弟子队”两队,表演人数众多,大型表演足有上百人参与。宫廷队舞中有很明确的角色分工,如担任主演的“花心”,类似主持人的“竹竿子”,担任主体部分的“歌舞队”以及负责乐队伴奏的“后行”等。
宫廷队舞表演有比较固定的程式,它集歌唱、舞蹈、朗诵、对话等多种形式为一体,各种形式穿插表演,形成一种内容丰富、但很有秩序的新的综合性表演形式。宫廷队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那就是在舞蹈中改编添加了叙事成分。像《剑器舞》中就加入了汉代《鸿门宴》的故事情节,这是从抒情舞蹈向叙事舞蹈发展的重要变化。
由于种种原因,舞蹈发展到宋代,虽然进入了向情节化转变的关键时刻,但是并不像西方的芭蕾舞一样发展成完备成熟的舞剧形式,而是转向戏曲方面,并最终被戏曲吸纳、淹没。
歌舞的小型化、程式化,似乎更符合唐代之后失去了恢宏气势的几个封建王朝的欣赏水准。唐代没落后,大量歌舞艺人流落民间,这在客观上大大促进了宋代民间歌舞的发展,一些舞蹈在民间得以延续、保留。
瓦子勾栏承载民间舞蹈
宋代,由于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人口也大批流向都市。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集生产、生活、信仰、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瓦子勾栏应运而生。
逢年过节,舞蹈活动便十分活跃。许多不再由宫廷供养、必须自谋生路的专业歌舞艺人与乡村优秀舞者一起拥向城市,形成了一支支为城镇百姓表演的专业队伍,并开辟了固定的演出场所。
据了解,北宋时期的汴梁、南宋时期的临安都有许多瓦子,瓦子里面有勾栏或游棚,专门供艺人表演。勾栏的建立,对维持艺人生活、传授和提高技艺,艺人之间相互学习、竞争,各种表演艺术门类相互吸收、融合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北宋的汴梁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市,城内瓦子勾栏众多,最大的可以容纳千人。南宋的临安城内,也有瓦子30多座。
勾栏里表演的有杂剧、杂技、说书、说浑话(类似相声)、影戏、舞旋等。舞旋无疑是当时特有的舞蹈表演形式,因为旋转动作可能是舞蹈中的重要技巧,所以把部分舞蹈节目称之为舞旋。如今,各种旋转动作仍是各类舞蹈基本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瓦子勾栏的出现,宋代民间舞蹈多种多样,非常兴盛。如源自唐朝的《踏歌》在宋朝非常流行,这是一种古老的群众自娱性舞蹈形式。跳舞之人手挽着手连臂而歌,踏地为节,歌舞相和,别有一番悠然自得的情趣。《狮子舞》也是历史悠久的舞蹈,在宋代的绘画中就留下了活泼可爱的“童子戏狮”舞蹈场面。
舞蹈商品化、剧场化
在娱乐场所集中地,舞者在艺术创造和表演上展开竞争、争夺观众,为舞蹈艺术向商品化和剧场化过渡提供了条件,并促进了舞蹈技艺不断提高。
“宋代民间舞蹈种类丰富、水平很高、普遍流传,已经能够和宫廷舞蹈平分秋色。当时的文人雅士在谈论艺术时,往往把民间舞蹈和宫廷舞蹈相提并论。”目前,有学者这样描述宋代民间舞蹈。
其中,宋代民间舞蹈——舞队大放异彩。舞队节目丰富多彩,以歌舞形式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形式新颖,具有独特的风格。当时,舞队在民间高度发展,并奠定了广场艺术的基础。
宋代海路开阔,国际贸易发达,都市商业繁荣,瓦子勾栏的出现,使民间艺人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可以经常进行职业性演出,也便利了舞蹈艺术的传播和繁荣。加之宋、金时期北杂剧和南戏的兴起,我国戏曲艺术发展接近成熟。瓦子勾栏里演出的歌舞从北杂剧、南戏中汲取营养,走向情节化、世俗化,多有滑稽诙谐的节目,符合大众的审美观。
宋代民间节目多以歌舞为主。城镇、乡村民间歌舞的盛况在宋词中多有反映,如仇远在《爱月夜眠迟》中写到的“趁凌波步影,笑拾遗簪,元宵相次近也,沙河箫鼓,恰是如今。行行舞袖歌裙。归还不管更深”,描述的就是人们在元宵佳节拥上街头,各种舞蹈队穿梭往来,观众争先恐后的场面。词中“行行舞袖歌裙”,说的就是民间舞队的表演风貌。
(作者:李水龙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