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国真与开封:道不尽的是让人意想不到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4/28 9:35:27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4月26日凌晨去世的汪国真先生是影响整个中国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著名诗人。作为一位北京人,他却与河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是对古城开封有着极深的情意。4月27日,《开封日报》全文刊发他生前最后一篇题为《青铜和黄河的恢弘交响》的长序,这篇序言,写给的是一首讲述开封历史的长诗——《开封颂》。透过这篇序言,显示出的是诗人汪国真对开封的浓浓情意;对话《开封颂》作者,还原出的是汪国真对开封的众多的让人意想不到。
对开封城市印象的让人意想不到
“当我第一次提出要在开封举办一场海峡两岸的诗会时,汪老师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一定参与’。”屈原后裔、策划人屈金星告诉记者,“我没有想到他对‘开封’一词这么敏感,对开封的活动这样热情。”
2014年5月29日的2014中国(开封)宋韵端午诗会现场,他带着自己的作品出现在活动现场,与著名诗人余光中、绿蒂、屈金星和著名诗歌朗诵家虹云、詹泽等以碧水蓝天为幕布,以绿树亭台为映衬,亦诵亦唱,亦歌亦舞,倾情演绎诗歌之美,展示端午文化的魅力。
汪国真曾对屈金星说,开封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城市,是一个有品位的城市,是他向往的一个地方,相信也是所有诗歌爱好者向往的一个城市。
对《开封颂》的关注让人意想不到
除了欣然参加开封举办的端午诗会予以支持之外,对《开封颂》的关注,汪国真也给了屈金星一个意想不到:2014年秋,屈金星等创作的中国首部城市抒情长诗《开封颂》重版,汪国真作5000余字的长序《青铜和黄河的恢弘交响》。
这篇长序是他生前最后一篇诗集长序,写给曾被黄河黄沙掩埋六次而依然生生不息的八朝古都开封。“当听到要为《开封颂》作序的邀请之后,他一口答应。汪先生说,他仔细读过这首诗的每一句、每一个标点,这首诗是他印象中开封的一个真实写照。”屈金星说,“正是由于对古城开封特有的印象,让他倾注了巨大的精力写下了这篇洋洋洒洒5000余言的序。”
支持开封发展的程度让人意想不到
“汪国真先生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诗人。”屈金星告诉记者说,“我写《开封颂》的时候,邀请他作为顾问,他没有推脱,没有提任何条件,而是一口答应下来。”
《开封颂》重印之前,屈金星向汪国真询问,是否能写一个序言?“他二话没说,就写下了这篇长序。”屈金星说,“像他这样忙碌的人,本可以一口回绝的。这里有他对这首诗的认可,也有他对开封这座城市的认可,写序之前他的一句话让我从未想到,他说了一句‘只要是开封的事儿,我都支持’。”
在汪国真离世之前,他还曾和屈金星多次沟通,希望能够再为开封做出一些贡献。“原拟今年菊花黄时在开封举办他谱曲的宋词公益音乐会,也因他的离世,变得十分遥远”。屈金星说,“要支持开封发展的诺言,今天成为一个遗言。”
“记忆是飘不落的日子”
——怀念诗人汪国真
记者付艳波
4月26日上午,好友发来微信:“诗人汪国真去世了。”我的第一反应是“这肯定是假新闻,太假了”。好友回:“是真的,已经得到他亲友的证实了。”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只是呆呆地看着手机发愣。眼前呈现出去年端午时节采访的那个在人群中谦和健谈、目光深邃却又清澈的汪国真的身影。
2014年5月29日,诗人汪国真应邀同著名诗人余光中、绿蒂一起来到古都开封,走进令人魂牵梦绕的千年画卷——清明上河园。在时光穿越中,以诗为媒,与屈原对话,传承千年不衰的端午文化。“呼喊是爆发的沉默/沉默是无声的召唤/不论激越/还是宁静/我祈求/只要不是平淡/如果远方呼喊我/我就走向远方/如果大山召唤我/我就走向大山/双脚磨破/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双手划烂/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还记得,在2014中国(开封)宋韵端午诗会暨端午文化周活动中,他的一首《山高路远》再次征服了全场观众,如潮的掌声是最好的证明。
也还记得当天中午,参加完诗会,诗人汪国真顶着炎炎烈日回到宾馆休息。初夏的高温令人疲倦,但接到我想采访的电话,他还是欣然应允了。真正坐下来与诗人交谈,心中不免有些紧张。不禁扪心自问:“坐在我身边的人真的是那个经常出现在我中学作文里的诗歌的作者吗?”
眼前的诗人面带微笑,温文尔雅,言语中却不缺乏棱角和睿智。抑制着内心的激动,开始和他畅聊。同为诗人,说起屈原,虽然远隔千年时空,他却总觉得有一种一脉相承的亲切感。他说,端午作为一个传承千年的节日,表达着人们对爱国诗人屈原深深的缅怀。而屈原作为一个爱国诗人,能够得到人们世世代代的敬仰和纪念,在于他的崇高精神。在诗人的眼里,屈原的爱国精神是跨越时空、亘古不变的。他激励着我们要热爱自己的故土,用生命捍卫故土。此外,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也是世代相传的,他探求真理、不虚度光阴的求索精神不断激励着我们去奋斗。在汪国真的眼里,诗歌是永恒的,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屈原的诗词歌赋都是非常贴近百姓生活、读来朗朗上口的,为现代人创作树立了标杆。
当问到创作的灵感来自哪里时,诗人的眼睛亮了起来。“我从小就喜欢学习,尤其喜欢古典诗词,这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从普希金那里学到了抒情,从狄金森那里学到了凝练、从李商隐那里学到了警策,从李清照那里学到了清丽。”他的言语中充满着年轻人的骄傲与自豪。
也正是这种不服老的劲头,让汪国真不断探索新领域的新感受和新视野。他练过字、懂音乐,并为几百首古诗词谱了曲。当问起为什么当初想到要“转行”练书法时,汪国真率真地告诉我,因为很多人喜欢他的诗,找他签名的人也多,练一手好字也是为了把最好的形象留给粉丝。这种坦率,宛如老友间的闲聊,也让我倍感难得。面对我这个80后,他丝毫没有名人的那种孤傲和清冷,给人更多的感觉是平等、耐心和谦和。
在开封期间,他还送给广大青年四句诗:“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要输就输给追求 ,要嫁就嫁给幸福”“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文字的清香,沁人心脾。
“我叮咛你的/你说不会遗忘/你告诉我的/我也全都珍藏/对于我们来说/记忆是飘不落的日子/永远不会发黄/相聚的时候总是很短/期待的时候总是很长/岁月的溪水边/捡拾起多少闪亮的诗行/如果你要想念我/就望一望天上那/闪烁的繁星/有我寻觅你的目光” 。如今,再回首,那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诗人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诗人走了,诗歌永存。无论在中国当代文学史里,还是在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记忆中,汪国真都将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存在。
(作者:汪元蒙 付艳波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