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旅游动态 > >郑州旅游:新起点再跃新高度 引领经济结构转型
郑州旅游:新起点再跃新高度 引领经济结构转型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09/1/5 8:53:32 来源:中原网-郑州日报 点击次数:

  打造郑州乡村旅游产业带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旅游业面临新一轮变革,郑州旅游业应如何积极应对,从危机中寻找机遇?在审视自身和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后,市旅游局局长岳俊华的信心更坚定了:“虽然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放缓会在明后两年给旅游业造成负面影响,但外部环境和需求变化会促使旅游业深度整合,使之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岳俊华的信心也从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的分析中得到印证——由于经济放缓,人们通过旅游缓解压力、享受闲暇的愿望将更加强烈。旅游业应顺应并引导这一趋势,推出适宜大众消费的短途休闲旅游产品,扭转不利局面。

  这些最新观点成为支撑郑州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而一场不见硝烟的乡村旅游“包围战”则早已在郑州周边悄然展开。

  壮丽的黄河风光堪称绿城的“金腰带”。就在这条“金腰带”周围,100多家“农家乐”如镶嵌其间的亮丽宝石吸引着八方来客前来观赏大河风光、品农家菜肴。由此,形成了一条以“农家乐”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产业链。

  在惠济区花园口村,村民李广胜经营的“黄河人家”农家乐声名远扬。两年来,这个挂着成串玉米、辣椒的“农家院”生意红火异常。每逢旺季,必须提前一天预订才能吃上美味的黄河鲤鱼。与“黄河人家”毗邻的是惠济区精心打造的“农家乐”一条街,沿街20多家“农家乐”一溜排开,统一挂有星级标牌、出游线路等指示牌。2008年,该区共接待游客372.31万人次,国内游客增长28.25%;实现旅游总收入1.33亿元,同比增长25.47%。

  无独有偶,在二七区,以樱桃沟为代表的庭院型“农家乐”和以梨梁寨为模式的园区型“农家乐”也打造出郑州南部“农家乐”产业带。该区“农家乐”经营户达70多户,其中星级“农家乐”11户;“农家乐”从业人员1000多人,年收入2000多万元。

  惠济、二七“农家乐”的蓬勃发展只是全市乡村旅游迅猛发展的缩影。截至目前,全市已拥有“农家乐”200余家,新增直接就业人员1500余人,初步形成“一带两线三区六点”的发展格局。一带即东起雁鸣湖、西至巩义河洛汇流处的黄河风情“农家乐”休闲带;两线即西环路至荥阳万山的中原路沿线和郑密路沿线近40家农家乐旅游线;三区即常庄水库、樱桃沟、马头岗三个“农家乐”集中区;六点即中牟县雁鸣湖、新郑市中华黄帝古枣园、新密市凤凰山、登封市朝阳沟、荥阳市万山和巩义市浮戏山6个“农家乐”聚集区。

  从“无路”中寻路,郑州“农家乐”的发展之路是一步步摸索出来的。从2006年开始,市旅游局就多次组织各县(市)区旅游部门负责人赴杭州梅家坞、成都“三圣花乡”、黄山翡翠谷等“农家乐”发展先进地区参观考察。2008年3月,在借鉴成都发展“农家乐”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该局研究制定了《郑州市“农家乐”旅游管理办法》及《服务质量规范》,为我市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2008年年初,伴随我市首批星级“农家乐”出炉,宣告郑州“农家乐”从此进入规范阶段。而“2007郑州和谐城乡游”、“2008郑州城市休闲游”等大型活动则为乡村旅游大发展开辟了“康庄大道”。这两年,每逢长假,市民都习惯于拿一份市旅游局免费发放的“快乐出游计划”指导出游。通过报纸分发、公交派送等渠道,市旅游局累计向社会发布《快乐旅游A、B、C计划》数百万份,引导市民体验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一头挑农村,一头连城市”,不仅帮农民走上致富路,更让市民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郑州四季旅游活动不断,杏花节、樱桃节、西瓜节、大枣节让我们一年四季有玩头、有看头。”不少市民兴奋地告诉记者。

(作者:记者成燕 责任编辑:王艳)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