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出行资讯 > >寻迹苏东坡:此心安处是河南
寻迹苏东坡:此心安处是河南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25/8/26 11:25:28 来源: 点击次数:

  或许苏轼最后选择河南郏县,是因这片厚重的黄土,能以母亲般的胸怀接纳这个漂泊一生的游子。

  眉山的葱郁青翠太像少年,黄州的滚滚江声太似壮年,而河南的厚重旷远,正适合安放一个历经风帆的灵魂。

  带着对文人精神归宿的思考,来到平顶山郏县三苏园,探访这位中原知己:没有金碧辉煌的享殿,只有生生不息的柏树;没有浮夸的颂词,只有代代相传的民间祭扫。

  在这里,我们遇见的不是一个被神化的文豪,而是一个终于找到归宿的旅人。

  苏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人物,无论是众人皆知的苏公堤、东坡肉,还是让人耳熟能详的一首首诗词,他的影响力不仅仅在文化课堂里,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公元1056年春,苏东坡和父亲、弟弟一起,前往汴京参加科考。北宋时期,位于开封城市中轴线上的州桥可谓信息集散地,当年的举子都要到这里看自己是否金榜题名。或许今天的你,就曾和苏轼踏过同一块石板。

  守孝期满的苏轼刚刚回到开封,变法便拉开了序幕。此后,来自京城开封的一道道诏令,将苏轼一贬再贬,距离中原越来越远。

  隔着千年岁月烟云,世人见他在黄州的孤灯下,惠州的瘴疠中,儋州的蛮荒里,将生命中的每一次跌倒都化作了笔底的惊涛,也见他诗酒风流的潇洒背影。

  900多年过去,我们仍能从他的诗文中吟咏“大江东去”的豪迈,品味“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旷达,也能感受到他对中原大地的眷念,“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苏轼晚年时,特意嘱托弟弟苏辙“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苏辙在《祭亡兄端明文》写道,“丧来自东,病不克迎。卜葬嵩阳,既有治命。” “嵩阳”即嵩山之南。

  在苏轼病逝次年的闰六月,他的灵柩抵达郏县,与中原的青山融为一体。

  又过了十年,苏辙病逝,其子孙将他葬在兄长苏轼的墓旁。

  生前,苏辙曾给苏轼写诗,“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后来苏轼又给苏辙回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人生在世,如飘荡的鸿鹄一样,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至此时,原本聚少离多的两兄弟,死后终于长相为邻。

  到了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时任郏县县尹杨允前来拜谒,在苏轼、苏辙兄弟墓之间,为其父苏洵置衣冠冢,“三苏坟”遂成,时至今日。

  郏县城西北17公里远的箕山脚下,两条细长的山峦脱离山脉主体,延伸进了平旷的田野里。两座小山均微微弯曲,远望犹如一对柳叶细眉,当地人称小峨眉山。

  “小峨眉”三个字勾起人们对四川峨眉山的遐想,而四川眉州是苏东坡出生并长大的地方。三苏在这对“眉毛”的东侧不远处长眠,中原大地用无尽的注视,还给他们故乡的安宁与温柔。

  为什么偏偏是这座名不见经传的郏县小城,成了苏东坡永恒的“朋友圈定位”?

  说起来或许很复杂,或许也很简单。

  这背后,藏着关于一句“葬我嵩山下”的临终嘱托,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手足至情,掩埋于当年波涛汹涌的政治惊涛,还有中原(河洛)作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对苏轼的天然吸引力,和他对中原的历史厚重与文化正统性高度认同。

  郏县三苏园地处郏县城西北,大门上“三蘇園”三字古朴端庄,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走进三苏墓,正中是苏洵衣冠冢,左手边为苏轼墓,右手边为苏辙墓,三座坟冢由东北向西南一字排开。

  三苏园景区主要由三苏陵园、三苏祠、广庆寺、三苏纪念馆、东坡碑林、东坡艺苑、东坡中年布衣塑像、苏仲南夫妇墓及梁氏墓、东坡湖等景点组成,总占地面积680亩。

  园内有全国唯一的元代三苏泥塑像、全国唯一一座百人同书“大江东去”的东坡碑林,还是寺祠合一的古代建筑。园内的思乡柏入选《中国奇树大观》第一奇树,蛤蟆踏是全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

  园门进去迎面可见一个高大的青石牌坊,有明代郏县学者、官任浙江右布政史的王尚絅所题的“青山玉瘗”四字。“瘗”(yì)字由病字旁、郏字左半边,下面一个土字组成,郏县人赋予了它一个特别的解释:苏轼因病去世后葬在了郏县这片土地上。

  漫步三苏园,突然惊觉伟大往往寓于平凡之中。苏轼在生命的最后岁月,既潜心著述,又开圃种药,既与乡邻往来,又教诲子弟。在这方天地里,他完成了对生命、对文学、对思想的终极思考,实现了从“人生到处知何似”的迷茫,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再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

  从“乌台诗案”的劫难,到“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生历练,再到郏县归葬的生命归宿,苏轼在六十余载人生中,完成了对仕途、对创作、对生死的深刻觉悟,郏县也成为苏轼精神意义上的圆满之地。

  历代文人墨客、官员百姓前来拜谒,题咏不断,建筑(祠、坊、碑林等)逐渐完善,现今已成为平顶山市外八景之首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苏园正逐渐演变为中原大地上一个重要的文化地标和精神朝圣之所,是后世对三苏文化成就与人格魅力尊崇的具象化体现。

  肉身早已归于黄土,而三苏留下的文化符号却得以跨越时空,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

  每逢春秋,全国各地的三苏后裔都会到苏家山以及苏轼的埋葬地河南郏县祭拜。

  三苏园曾几经兴废,几经修葺,三苏英灵却始终傲立天地,永无尽期。三苏父子与郏城百姓朝夕相处早已情同骨肉,密不可分。

  有村民说,苏轼就像是我们当地的村民,和家里一个老人一样。他只是安息在这儿,只不过他生前写了不平凡的诗句。

  如此可见,三苏文化、东坡文化在这里兴盛流传开来,当然是一件自然而然发生的事。

  如今,三苏文化款款走出书本古籍,化身文创产品、特色美食、研学基地,浸润着这座千年古城。郏县通过打造三苏文创IP,发展文旅消费新场景,推出东坡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开展“跨越千年寻三苏”研学旅行,描绘出文旅融合新画卷。

  除了线下,网上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苏轼视为“精神偶像”。社交媒体平台上,“怀民亦未寝”成为经久不衰的网络热梗,张怀民被苏轼喊起来散步的纪念日等相关话题还被众多年轻人转发庆祝。

  我们为什么如此崇拜苏东坡?

  网友的一条帖子,曾引起诸多人共鸣,“人生如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苏轼赠予中原的,远不止一座墓园,更是一种穿透时空的人格范式。他那跌宕如江潮的生命轨迹昭示着:真正的永恒,在于文脉薪火的跃动。

  他乘坐的马车未必能留下不灭的辙痕,但那些浸润中原风骨的故事与诗魂却早已穿透时空——

  松柏苍翠处,可感东坡埋骨的兄弟情深;

  碑廊墨香间,可品“大江东去”的笔底风雷;

  夜雨潇潇时,可闻“一蓑烟雨”的旷达回响。

  此刻,山河不语,三苏园里古今同心:

  谁与苏子同坐?明月,清风,和我。

(作者:图源/郏县县委宣传部、河南岳阳影视工作室 责任编辑:言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