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酒经》与北宋酒业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5/20 9:09:01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唐代,陆羽以《茶经》三卷成就了我国茶文化的一部经典。与之相媲美的是,300多年后,北宋的朱肱同样以《酒经》(即《北山酒经》)三卷成就了我国酒文化的一部代表作。其问世的时代背景无疑是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酒业的繁荣。
《北山酒经》:一部名著叙酒话
作为文明古国,我国的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相应地,我国的酿酒业和酒文化同样也源远流长。《黄帝内经》中有“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的诠释;《淮南子》中有“清之美,始于耒耜”的记载,均表明了农业与酿酒的关系。在那部先民的歌谣《诗经》中,有“朋酒斯飨,曰杀羔羊”的燕饮,有“为酒为醴,畀祖妣”的乐歌,有“醉而不出,是谓伐德”的批评。在酿酒技艺和酒业管理方面,甲骨文中已有醴和的记载,西周时期已设“酒正”,《礼记》中有酿酒“秫稻必齐,曲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 的要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一书,有《酿酒》四篇,记述了汉代以来的酿酒方法,对我国的酿酒技术第一次作了系统总结。
历经数千年的生产实践,到了北宋,酿酒业迎来了辉煌时期。与此相得益彰的是,北宋关于酿酒技术和酒文化的文献资料,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均前所未有。陶谷的《清异录》中记有《酒浆门》十六事;张能臣的《酒名记》记录了北宋名酒200多种;田锡的《麴本草》载有大量酒曲和药酒;窦苹的《酒谱》堪称中国酒文化的一部汇集,对酿酒和酒文化进行了多方面记述;苏轼的《东坡酒经》是一部记述自己酿酒经验的佳作。
在北宋这些林林总总的酒文献中,将传统的酿酒工艺与经验升华为理论、且学术水平最高的论著,当属朱肱的《北山酒经》。
朱肱(1050年~1125年),字翼中,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三年(1088年)进士。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博览群书,精通医学,对《伤寒论》深有研究。政和四年(1114年)被征为医学博士,负责朝廷医药政令。因上疏谏言灾异、指摘当政时弊而忤旨罢官,退隐杭州西湖大隐坊,酿酒著书。在总结自己和前人酿酒经验的基础上,写成了《北山酒经》一书。至于写这本书是否受到“茶圣”陆羽的影响,在此请史家研究,但很有意思的一点不得不说明,陆羽著《茶经》也是在朱肱的故乡湖州。
《北山酒经》是北宋时期制曲酿酒工艺理论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关于制曲酿酒工艺的专著。全书共分为三卷(末有附录《神仙酒法》),上卷为总论,记述了酒的起源和发展历史,魏晋人刘伶、嵇康、阮籍、陶潜等人的酒事、酒的社会作用以及撰写本书的缘由,概述了酿酒工艺的要点等,对历代酿酒技艺的演进及制曲、酿酒进行了提纲挈领的阐述。作者用五行学说解释了酒的酿造过程,指出酒有“甘”、“辛”二义,“大热,有毒,虽可忘忧,然能作疾,所谓腐肠烂胃、溃髓蒸筋”,因此,作者虽然指出社会生活各方面都离不开酒:“大哉,酒之于世也,礼天地、事鬼神。射乡之饮,鹿鸣之歌,宾主百拜,左右秩秩。上至缙绅,下逮闾里,诗人墨客,樵夫渔父,无一可以缺此。”但依然提醒世人饮酒不要过度:“酣放自肆,托于曲,以逃世网,未必真得酒中趣尔。”“以酒为浆, 不醉反耻,岂知百药之长,黄帝所以治疾耶?”对于撰写本书的缘由,作者说: “其道深远,非冥搜不足以发其义;其术精微,非三昧不足以善其事。”
中卷论制曲。作者首先阐述了制曲的一般理论和基本原则,其次记述了制曲的13种具体方法。其原料是经过加工处理过的小麦、糯米、粳米和豆类,再加上多种中草药。本卷中朱肱明确提出了好曲的标准:“唯是体轻,心内黄白,或上面有花衣,乃是好曲。”
下卷论造酒,也分一般技术知识和不同品种酒的具体制造方法。在一般酿酒技术中,朱肱按照卧浆、淘米、煎浆、烫米、蒸醋糜、用曲、合酵、酴米、蒸甜糜、投、酒器、上糟、收酒、煮酒等工序,分专题描述了米的淘浸、蒸煮和冷却,麦曲的使用和干酵的制造,发酵、压榨、澄净和灭菌的技艺,最后记述了白羊酒、地黄酒、菊花酒、酴酒、葡萄酒等酒的酿造方法。作者极为重视酸浆的应用,提出了“造酒最在浆,此浆不可才酸便用,须是重味”的主张,并总结了酸浆的制法。作者还明确提出了制造干酵的技术:“用酒瓮正发醅,撇取上面的浮米糁,控干,用曲末拌,令湿匀,透风阴干,谓之干酵。”
总之,《北山酒经》对我国北宋以前的传统酿酒工艺作了系统总结,完整地记录了我国古代黄酒的酿造技术,尤其是远古的“古遗六法”(即前面所述“六必”)和《齐民要术》中的精华,反映了宋代酿酒技术的进步,为后人留下了酿酒工艺的珍贵资料。书中所记载的酿酒经验至今仍在广泛应用,因而可谓我国古代酒文献的一部经典力作。
北宋酒业:一朝佳酿载春秋
北宋时期的酒文献之所以如此丰富,与北宋酿酒业的发达密不可分。长篇小说《水浒》,从另一个角度看,简直就是一部北宋酒店史、饮酒史,从东京的樊楼(即下文中的白矾楼、矾楼)、江州的浔阳楼、阳谷县的狮子楼到村野之地、山野之中数不清的酒馆,只要有好汉的地方就一定有酒。从史料的记载看,以东京城的造曲机关都曲院为例,在曲院街的敦义坊,每年造曲需磨小麦4万石、用驴600头、步磨30盘、每料磨500硕、役兵士428人、收面322万多斤、踏曲6635多斤。《宋会要辑稿》也曾记载,神宗熙宁九年,东京“在京酒户,岁用糯米三十万石”,反映到商业上,北宋酒店林立、酒类众多。仍以东京为例,到北宋中期,在都城兼营造酒和卖酒的酒户中,堪称正店的就达70家(后增至72家),脚店遍布东京各个角落。矾楼正店乃“京师酒肆之甲,饮徒常千余人”( 周密《齐东野语》),为保证供应,到仁宗时,该店每年出售官曲达5万斤。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酒楼》这样描述:东京的酒店,“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白矾楼,后改为丰乐楼,宣和间更修,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九桥门街市酒店,彩楼相对,绣相招,掩翳天日”。北宋酒业规模之繁盛由此可见一斑。
北宋造酒业分官造和民营两类。官造酒居垄断地位,在东京主要是内廷直属的内酒坊和法酒库,专门掌管供奉于皇室及祠祭、常供使用的法酒,为北宋最好的名酒之一。内酒坊造酒所用糯米,宋初为800石,真宗时增为3000石,仁宗时猛增到8万石。至于民营又分两种,一是酒户经营的私营酒坊,二是承买官酒务或酒坊场的扑户,因此东京城名酒众多。对此,《酒名记》中有详细记载,其酒名如香泉、天醇、琼酥、瑶池、膏露、椿龄、玉沥等,用词雅致,极富诗意。
从酒的种类看,北宋时期黄酒、果酒、配制酒均有所发展,特别是黄酒生产进入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北山酒经》所记载的酿酒即为黄酒,主要品种有米酒、红酒、猥酒、羊羔酒、火迫酒等,其中米酒以大米为原料,兼用药酒和饼曲,采用三次投料的喂饭法,酒糟重复发酵,工艺相当成熟。红酒以红曲酿造,这是我国古代酿酒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猥酒是利用回收的酒糟重新加工酿造,也即糟酒。羊羔酒是一种滋补酒,为富贵人家所好。火迫酒是一种用热力加速新酒成熟的酒。在果酒方面,北宋的果酒品种有葡萄酒、蜜酒、黄柑酒、椰子酒等。王安石诗句“舍南舍北皆春水,恰似蒲萄新拨醅”,说的是葡萄酒;苏轼诗句“君不见南园采花蜂似雨,天教酿酒醉先生”,说的是蜜酒;诗句“瓶开香浮座,盏凸光照牖”,说的是黄柑酒。至于配制酒的生产,一个突出的变化是,北宋和南宋时期品种大为增加,有菊花酒、竹叶酒、枸杞酒、桑葚酒、蝮蛇酒等,不一而足。
酒税是北宋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北宋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农业呈现繁荣局面,粮食有了大量剩余,北宋政府鼓励酒类消费,以保证独享高额利润。为此,政府对酒类实行专卖,官府垄断酒类的生产和销售,此即“榷酤”,也是北宋禁榷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政策在北宋初已经尝试:“国朝承李唐旧制,酒皆有榷。”淳化五年(994年),太宗“诏征天下酒榷”,景德四年(1007年),真宗“令计司将榷酤之法立为永式”。至此,除烟瘴之地和人烟稀少之地外,榷酒制度推行全国。为此,北宋政府建立了从三司、户部到监司、州县镇寨官吏、诸司和三衙的酒业管理体制,在各路府州军一级设酿卖酒曲、征收酒税的机关都酒务,在县一级设酒务。据《宋会要辑稿》记载,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前北宋设有酒务达1861处,其中开封府就有35处,治所在祥符县、陈桥镇、尉氏县、中牟县等地。榷酤政策的实施保证了酒税的大幅度增长。北宋初年酒税收入只有185万贯,到真宗天禧年间增长到近900万贯,仁宗庆历年间高达1710万贯,至神宗熙宁十年,仍有1310万贯。酒税收入可谓丰厚。
一部《酒经》,传承了一个古国的酒文化;一朝佳酿,见证了一个王朝的经济实力,也沉醉了那个时代诗人词家的豪放婉约: 欧永叔“把酒祝东风”,苏东坡“把酒问青天”,李易安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叙闺阁闲愁,柳耆卿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抒离情别绪,王介甫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里辞旧迎新,范希文在“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中遥寄乡思……
(作者:邓高峰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