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是豫西一传统特色小吃,由深藏闺中到声名鹊起,由传统作坊生产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品牌化开发,由麻花一条街到一座城,一路走来,步履艰辛又坚实,一度引发了各方瞩目。
近日,记者深入大营采访,探寻了久负盛名的“麻花大王”。在偌大的麻花生产车间里,穿着白大褂的师傅们分工细致,忙碌异常,有的在案板上揉搓着发好的面团,有的手中挥动着一根根面条,并不时拍打着案板发出响声。起初,浑身通白的小麻花伴着筷子的搅动在一步步变得粗大、焦黄,麻花店内放着一摞摞装好箱的麻花产品。
细数麻花发展历程中的点点滴滴,有挫折困顿,有成功喜悦,串珠成线构成麻花产业发展简史。
简史
追溯麻花前身,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慈禧太后和德宗光绪帝由西安回銮北京,路过大营,品尝了大营麻花,赞不绝口,称其香、酥、脆,遂赐为贡品。当晚,德宗光绪皇帝准备进膳,一小太监不慎摔了一跤,盘子上的麻花掉在地上,全碎了,后来,当地便流传开了“掉在地上捡不起来的,这才是真正的大营麻花”。1960年,周恩来总理视察大营时,品尝大营麻花后风趣地说:“这东西没有牙的人都可以吃。”
大营麻花史到20世纪其实就与刘和平为首的麻花生产大户捆绑在一起,有着须臾不可分的关系。刘和平原来是一家面粉厂的下岗职工,一次在浙江做水果生意时,顺便带了家乡产的麻花。有个南方客户品尝后,告诉他,要是能做成系列产品,肯定会有市场,这让刘和平萌发了做麻花的念头。接下来,经历了与妻子开麻花店的艰辛和远赴洛阳销售的失败,一度想打退堂鼓的刘和平仍不甘失败,在逆境中奋起,决心打品牌、扩影响、赢市场。在各级组织的大力支持和乡亲们的鼎力相助下,刘和平于2000年12月8日和2001年9月27日,两次炸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麻花,仅最后这一次,就用面粉75千克、鸡蛋80个、食用油500多千克,也就是这一次,他最终以长2.66米、直径0.3米,重量88千克的巨型麻花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成功,全国各地17家媒体纷纷报道这一事件。一时间,刘和平这个“麻花大王”声名鹊起。
此后,大营麻花由封闭走向开放,一路风生水起。2000年2月,刘和平自费三次进京注册“大营”牌麻花商标,2002年又建立了全省首家农民家庭网站——大营麻花网。大营麻花这一传统特色美味经过一番梳妆打扮,最终走出坊间,迈出河南,走向全国乃至漂洋过海,迈入新的发展时期。
2002年5月20日,刘和平应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向全国亿万观众讲述了他的艰难创业历程。2004年1月15日,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播出了《麻花大王——刘和平》的专题片,全面介绍了刘和平麻花事业的壮大和发展,带动了麻花形成产业,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2010年,在十六届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上,他成功举办了三门峡市首届大营麻花品尝大赛,吸引了近千名市民参加。截至目前,在他的带领下,已开发了巧克力、五香牛肉、大枣、夕阳红等10多个品种,在全国各地的加盟连锁店发展到60多家,麻花生产专业户500多户,从业人数2000余人,年生产能力达到50万箱,产值突破1500万元,大营麻花获得“河南省著名商标”“河南名吃”“中华老字号”等称号,刘和平也由此获得“河南省农村优秀人才”“三门峡市劳动模范”“陕州百杰儿女”等荣誉。
初愿
距老刘氏麻花店不远处的一处工地,地上七层主体已封顶,工人们正在内粉刷和装修,室外配套工程已进入计划实施阶段,这所大楼就叫陕州特产城,占地5.6亩,总投资3500万元。
谈起建造大楼的初衷,刘和平侃侃而谈:“麻花只是陕州的一个名吃,我认为应该牢牢抓住大营麻花这张名片,朝着做大做强的方向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在这样的理念的驱使下,靠着多年来滚动发展形成的资金积累,加上金融机构的支持,我决心以麻花为依托,建一幢大楼,集中陕县乃至周边县(市)区的特产,扩大我们这一地区的影响,实现特产搭台、经贸唱戏。”
说起建设特产城,这绝非易事。2005年8月,刘和平在世纪大道中段西侧,投资60余万元建起了占地5.27亩的老刘氏麻花总店。在原有基础上,刘和平积极摸索寻找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子,多次奔波市、县、村,面对面请教领导和专家,约见金融部门,从规划设计到筹资,经过严格的市场调查、缜密的论证,最终在今年1月份,投资3500万元的陕州特色大楼破土动工了。本意他想取名叫麻花城,但考虑到高点定位,真正体现大气魄、大手笔、大胆略,集萃各地的特产,遂改名为陕州特产城,包括特产大楼、面粉加工车间、麻花加工车间、原料仓库、特产展示销售大厅等,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计划于明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
圆梦
听着刘和平富有激情、绘声绘色的描述和讲解,感受着工地火热的发展氛围,未来陕州特产城的内部摆设和发展规模的场景仿佛一张图画,顿时浮现在记者的面前。
在特产展销大厅里,各类、各色特色农产品将同台“献颜”:大营麻花、陕州糟蛋、张湾红梨、二仙坡SOD苹果、灵宝大枣、仰韶大杏、菜园面豆、卢氏木耳……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展厅的四周墙壁上,有各级领导题词、与麻花生产群众的合影照以及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的设立的加盟连锁网路。徜徉其间,好似感受着麻花走过的辉煌之路、产业之路。
陕州特产城的一角,圆形的石磨簇拥着三五成群的城市居民,有的推着石磨,有的加送着粮食,忙碌着,享受着粮食原生态加工带来的快乐和愉悦,这是刘和平顺应城市居民向往自然、愉悦身心的健康需求的成果。为充分延展当地农产品加工销售链条,提高农产品加工附加值,尤其是增加了麻花生产炸制过程体验环节,消费者可凭借大楼内配备的石磨,亲自将粮食磨成面粉,然后再进行配料、揉搓、炸制、出锅等,从而体验劳动过程的艰辛,收获成功的快乐。
届时,大楼内将配备电梯、彩色大屏幕等现代化设施,将成立陕州旅游特产饮食文化娱乐有限公司,最大限度地整合当地以及周边的旅游特产资源,增加经济效益,扩大对外影响,提升美誉度和知名度,同时,该项目的建成投产,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利税250万元,就近安排300余名富余劳动力就业。借此,这里将成为展示陕州特产的新窗口,推动旅游业发展,标志着麻花这一产业再上新台阶,热情承接、吸纳来自四面八方的客商入驻。
有良好的基础和扎实的铺垫,加上来自各方殷殷的关注厚爱,人们有理由相信:刘和平的麻花梦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圆,在新的起点上创造新的奇迹!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