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号称汤城,汤馆林立,汤品众多,故事也很多。
在洛阳市涧西区汤街龙鳞路上,有一家肖记千碗豆腐汤,与汤街中心地段的龙鳞路第一家牛肉汤、老徐家白沙羊肉汤、华山路小碗驴肉汤、李强养生豆腐汤、布衣羊羊肉汤等相比,并不是特别起眼,与大名鼎鼎的福李记老字号豆腐汤、海林豆腐汤等先比,显得很低调。
不过,来这家汤馆喝汤的人络绎不绝,汤馆里面别有洞天,里面很宽敞,六块钱带一份饼丝,这是洛阳豆腐汤目前的标配。
千碗豆腐汤原名肖家豆腐汤,起源于明,兴盛于清,清末因洛阳“漕米税事件”而闻名遐迩。
相传洛阳城东郊的肖家,自北魏起便以卖豆腐起家。明朝初年,受朱元璋“珍珠翡翠白玉汤”的启示,开始研究以豆腐做汤,始创肖家豆腐汤。
“尝遍百家后,还是千碗汤”。肖家豆腐汤以豆腐和生姜为主料,配以精致的香料熬制而成,讲究“清而不寡,淡而不薄”。口味以清香为主,一年四季深受大众欢迎。加之肖家掌门人一向豪爽仗义,乐善好施,在洛阳周围群众中很有名望,故此,每天来喝汤者。络绎不绝,为了保证汤的质量,肖家豆腐汤每天最多只卖1000碗,千碗过后便打烊谢客,因此肖家豆腐汤又名千碗豆腐汤。
这一规定仅在清末被打破一次,那是在光绪16年(1890年),清政府在洛阳再次增加征收漕米税税,洛阳百姓无力承担,怨声载道。家住千碗豆腐汤旁边的李延涌四兄弟义愤填膺,遂在每天喝汤的人群中串联,号召大家起来反抗苛捐杂税。经过一番斗争,迫使洛阳县令王道隆取消漕米税。不料官府事后秋后算账,李家四兄弟作为带头闹事者,个个被害致死。这一下激怒了洛阳全县群众,他们自发的联合洛阳九营十八屯5000余人,聚于“千碗豆腐汤”店前,商议起事。肖家掌门人有感于众乡亲的义气,遂支起数口大锅,熬制足够5000人喝的豆腐汤,让大家吃饱喝足,然后与大家一起手持木棒、铁器,包围了县衙。光绪皇帝得知消息后大为震惊,急忙下旨按原银征收槽米税,同时罢免洛阳县令王道隆,涉事官吏一律削官为民,千碗豆腐汤自此更是名声大振。
如今,千碗豆腐汤第十九代传人肖岩峰与时俱进,坚守但不保守,采用纯净水、牡丹花茶、茉莉花茶以及精心调配的香料,冷泡六小时以上,加去皮姜蓉、熟花生浆,炒面慢火熬制,汤更纯更健更健康,屡写新的传奇。
漕米税事件到底什么情况?我查到洛阳市行政区划与地名研究会的一篇文章《清朝仗义之民 李延涌》,是这样介绍的。李延涌(?-1890年),清河南府洛阳县人。李延涌为人豪爽仗义,不畏权势,在家乡殷屯(原宜阳县丰李镇殷屯)周围的农民群众中很有些名望。
光绪十六年(1890年),清政府又增收漕米税,洛阳地区农民无力承受。李延涌得知河南府私自更丁户税银制,增加漕米税银的确实消息后,就与大哥延荣、二哥延华、三哥延益走街串巷,串连群众反抗苛捐杂税,迫使洛阳县令王道隆取消漕米税。事后,王道隆派兵捕捉带头“闹事者”,李延涌、李延荣和李延益闻风藏于马窑村,李延华来不及躲避,不幸被捕,在县衙被打死。其他被捕人员被绑在马后拖死。消息传到家乡,乡民决定赴京告御状。大家推选李延涌为代表,李延涌化妆绕道陕州渡黄河进京。
李延涌到京投诉无门,便怀揣状纸,自尽在光绪皇帝降香的庙里。光绪帝看了状子大怒,急令河南巡抚火速查办此案。
李延涌在北京自尽告状的消息传回洛阳,进一步激怒了洛阳全县的农民群众,他们自发地联合洛阳县九营十八屯等村庄5000余人,手执犁耙绳索进城包围了县衙,二三天内水泄不通。光绪皇帝下旨,罢免县令王道隆,涉及官吏一律削官为民,同时抚恤了死者家属,按原银征收漕米税。
如此看来,漕米税事件得到印证,但是否有5000人喝了肖记千碗豆腐汤,不得而知。不过,他家141岁的饼馍老账本,肯定是真的,《》洛阳晚报》有专门采访,汤馆把它做成宣传板,挂在墙上,气派醒目,很有说服力。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