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襄城县的王洛镇,不少人会想起那里美味的猪蹄。然而,许多人或许不知道,地处襄城县西北部的王洛镇,有着悠久的历史。

因周朝王妃在此产子得名
记者驾车从许(昌)南(阳)路行至襄城县颍阳镇,再沿颍(阳)冢(头)公路向西,过襄城县颍桥回族镇、汾陈乡,就到了王洛镇。
王洛镇大街上的猪蹄店一家挨着一家。
在王洛镇政府,74岁的韩杰辰老人在政府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等待记者的来访。韩杰辰介绍,王洛古名“氾源”,本村地处八士岗、凤阳岗、王洛岗交界处。春夏时节,雨水丰沛,三岗上的水倾泻而下,汇成氾河,“氾源”之名由此而来。氾河发源于王洛镇初级中学附近,河水流向襄城县城南的汝河。
据《襄城县地名志》记载,襄城县在春秋时期名“氾”,属郑国。公元前540年,襄城属楚,楚灵王在氾之西北隅筑新城,因周襄王曾居于此,故名“襄城”。
周襄王姬郑十六年(公元前636年),为避同父异母弟弟姬带之难,带领一帮近臣和随从出走都城洛阳。他们往西走是与中原来往很少的秦国,往南是交通不便的山区,最后决定往东南方向走,避难于郑国氾邑。在路过氾源之时,周襄王王妃妊娠在身,即将分娩。周襄王举足无措,幸好路边有一小店,他们只好暂居于此。王妃当晚产下一子,店家母女二人悉心照料,王妃母子平安。这让周襄王感到非常高兴。
小王子满月后,移居汝河岸边氾邑居住的周襄王派专人带重礼返回氾源的店铺,以此来酬谢店家母女,并赐该店为“王落子店”。“王落子店”后来成为村庄,也叫作“王落子店村”。
也就是说,周襄王来了一趟氾地,为后人留下“王落子店”和“襄城”两个地名。那么,“王落子店”因何改名为如今的王洛镇呢?
传说,清朝末年,有一叫僧格林沁的亲王带兵路过此处,见其寨门上写有“王落子”三字,认为对自己不吉利,于是把“落”字改为“洛”。新华字典上,“落”字有掉下来、衰败、遗留在后面等含义。
“也许是忌讳‘落’字,以前,军阀、土匪和日寇进犯襄城县时只是从这里路过,并不停留。王洛的群众因此没有遭遇过大的劫难。”韩杰辰说,据传,国民党第十三军军长赌气率部在王洛驻扎,后来竟落了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也有人认为,上述说法并不确切。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王洛曾叫“王落子店”“王落子”“王洛街”等,当时,“落”与“洛” 二字已并行通用。清乾隆时的《襄城县志》上也称为“王落子”“王洛”或“王洛镇”。因此,根据《辞海》和《康熙字典》的解释,“落”与“洛”二字古时均为“络”,后人为书写方便,将“落”改为“洛”。后来,群众就把“王落子店”简称为王洛。
明朝时,王洛筑寨,呈椭圆形,街中心为最高点,向四周坡降,寨内有4条街、4个寨门,寨墙有数米高。目前,在镇区的西北角,还能看到两处寨墙遗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南寨门上还刻有“王洛子镇”四个大字,西寨门上有“氾水源流”几个字,东寨门里有 清乾隆年间石碑一通,上刻“王洛店”三字。在四个寨门外,还各建有一阁,上面题有“玉皇大帝”、“东定”、“祖师”等文字。
如今,王洛镇房村有唐代名相房玄龄的衣冠冢,春李村北的鸡鸣岗上有龙山文化遗址和八士岗遗址,白塔寺郭村还有一座白塔寺。在镇区以及周边村庄,一些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随处可见。
在襄城县十里铺镇,有一个村庄叫水牛耿。后来,该村部分耿姓居民移居王洛镇。
他们一直传承着耿氏家族勤于躬耕、勤俭持家、兢兢业业、不屈不挠的良好家风。耿家曾走出数位知名人士,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清代,耿姓一族成为襄城北部“四大家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