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出行资讯 > >忽而立秋,你登过“豫东一点高”吗?
忽而立秋,你登过“豫东一点高”吗?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25/8/8 8:51:05 来源: 点击次数:

  立秋

  风雨过后,虽暑气未消

  却已带来一丝凉意

  这标志着秋天的开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通常公历每年8月7日至9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进入立秋时节。

  今年8月7日为立秋日,“立”,有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结果。

  走!“豫见山河”二十四节气系列立秋篇,带你一同走进豫东,感受山水与人文交织之美。

  立秋三侯

  古代分立秋为三候,都有哪三候呢?

  “初候凉风至”,立秋后,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

  “二候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三候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立秋虽然到了,但还尚处于“三伏天”期间,暑气一时难以消散。此时若想寻一处既能避避黏腻暑气,又能触摸秋之序曲的去处,豫东平原上的芒砀山是不错的选择。

  豫东芒砀山顶望远抒怀

  立秋有登高望远的习俗,人们陶醉于自然美景间,感受季节悄然更替。

  豫东平原之上,芒砀山声名远扬。主峰海拔156.8米,虽不算高,却因其地理位置独特而被称为“茫茫豫东一点高”。

  登临其上,黄淮平原的辽阔在眼前铺展,尽显“登高望四省”的壮阔。不同于平地的闷热,山风穿林而过时,总带着几分草木清气,拂过脸颊竟有了些微醺的凉意。

  脚下是千年汉墓的沧桑,耳畔是风过树梢的絮语,暑气在登高的步履间渐渐疏淡,心却在这半热半凉的惬意里,提前与秋天撞了个满怀。

  这里,不仅山水迷人,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芒砀山是汉兴之地,留下了汉高祖刘邦斩蛇的传说,汉梁王陵也修建于此。走进景区,便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巨大的墓室、精美的壁画、珍贵的文物,无一不在诉说着汉代的辉煌与繁荣。

  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之一的“四神云气图”,便出土于芒砀山梁孝王之子梁共王刘买之墓,填补了我国西汉时期壁画的空白,因其创作年代比敦煌壁画还早600多年,被学者誉为“敦煌前之敦煌”。

  壁画以朱砂红为底色,由红、白、黑、绿四色绘成青龙、白虎、朱雀和怪兽,兼以灵芝、花朵和云气纹等吉祥图案。整体布局严整有序,风格简约、线条流畅,寥寥几笔便勾勒出极具动感的龙、矫健的虎、多姿的朱雀、蜷曲的怪兽。

  火神台上品读节气文化

  唐代诗人刘言史的一首《立秋》,简洁而富有韵味: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意思是从立秋的这个清晨开始,夏天的酷热逐渐消退。秋天的凉风悄然而至,早已惊动人心。天空澄明高远,收敛了夏日的色彩。树叶开始摇动,发出了秋天的声音。

  诗句中的“流火”,指的是大火星(心宿二)西行,逐渐隐没于夜空之中。后多借指暑渐退而秋将至之时。

  说到大火星,一定要去看看商丘的火神台。火神台,又称阏伯台、火星台,位于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是古代商丘城的最高点,也是距今4000多年的观星台遗址。

  阏伯台是帝喾之子阏伯所建造的观星台。阏伯“掌火”实为观测大火星(心宿二)以定农时,这一实践成为中国“二十四节气”形成的重要源头。

  阏伯一生不辞劳苦造福百姓,人们非常敬仰他,把他喻为“火神”,所以阏伯台又叫“火神台”。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观测遗址,阏伯台为商丘在节气历法中取得关键源流地位。

  游玩累了,不妨循着烟火气再走进商丘古城,让舌尖也尝尝这初秋的滋味。焦脆的水煎包配上一碗滋味醇厚的豆沫,碳水与热汤的组合,别提多美了!一碗归德府糟鱼,鱼肉酥烂骨刺软,搭配刚蒸好的杠子馍,咸香入味,是当地人的家常味道。

  立秋,宛如一位娴静的使者,在不经意间,轻盈地踏入了时光的门扉,开启了暑去凉来的通道。

  当世间万物逐渐从繁茂走向成熟,是时候静下心来,感受这份宁静,期待那份收获。

(作者: 责任编辑:言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