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农历七月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表示暑气、炎热即将过去,“处暑”即是“出暑”,处暑,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四个节气,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是一个气温过渡的节气,意味着炎热暑天即将结束,气温逐渐趋凉。北斗七星,弯弯的斗柄指向西南方向,昼夜的温差将渐渐显露。
处暑期间,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很不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说。那么,我们该如何与处暑相处?
春捂秋冻,因人而异。处暑时节,正值初秋,暑热尚未退尽,此时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所谓“春捂秋冻”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但还要因人而异,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更应及时增减衣服。
润肺养胃,预防秋燥。处暑过后,气温逐渐下降,日夜温差逐渐增大,但白天气温仍较高。此时饮食调养方面宜益肾养肝,润肺养胃。早上一杯温水,可以让整个消化系统苏醒过来,但是千万不要喝冷水,因为人的脾胃喜温忌寒,低于室温的水多喝反而有害健康。秋天早餐若能吃些温热粥或药膳粥,可说是养生一大良方,尤其是脾胃虚、消化吸收功能比较差的人,吃粥有助健脾胃、补中气。百合粥、银耳粥、杏仁粥、莲子粥、坚果粥与芝麻糊等,都是很好的养生早餐。
春困秋乏,起居调整。进入秋季后,人体出汗减少,人的机体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由此,身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应,一些在夏季时潜伏的症状就会出现,机体也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如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这种状况就是“秋乏”。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个小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乏”。
出游迎秋,时光正好。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可根据个人的体质,做一些登山、慢跑、郊游等户外运动。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