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许慎坐一会儿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28 15:40:5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坐在许慎墓边长椅上,心中一片清凉。
那就陪许慎坐一会儿罢!
“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
我的周边,草坪小树,间有大棵雪松,阳光透过雪松枝柯,斑斑点点投射在我身上。
许慎墓,就在跟前。
我绕墓一周,整八十步,不算小。封土成圆丘,下面四层麻石砌筑。墓土上,生长茸茸一层薄绿。
墓前三通石碑:清顺治碑、清康熙碑、清光绪碑,皆后世重修许慎墓或祠记录。文物遗存,在我看过的河南“国保”中——“不够老也不够有分量”。
但因许慎墓“没有异地纠纷争夺,确实无遗就在这儿”,它顺顺当当评了“省保”,又升了“国保”,又倚托此墓,建了这占地十万平方米的许慎文化园。
墓前设香案,香案前有拜垫,不断有汉服孩子跪拜,有奶爸抱两三岁婴孩,放在垫子上,弯曲其胳膊腿儿,让其跪拜。
跪拜完毕,小孩子们都会绕墓转一圈儿。他们的笑语奔跑,增添了生机。
陪许慎坐会儿罢!
先聊聊“字圣”是何等样人。
许慎,约公元58年~约公元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人(今漯河召陵区)。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历三十年编撰了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华汉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后世尊其为“字圣”“字学宗师”。
许慎,生前是汉孝廉,“后备干部”。《说文解字》书成,皇帝赐“三十匹布”。稿费高吗?不高。
许慎的贡献大吗?很大。“字圣”称呼,不过分。
美丽的中文,一个方块字就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汉民族心灵有了寄托。许慎编撰《说文解字》,将汉字整饬得各有世界。
比如“目”字,许慎曰:“人眼。象形。重,童子也。凡目之属皆从目。”“目”义为人眼,象形字,中间的两画表示眼珠轮廓。从目表示“看”的字眼,如眼、睛、眩、睫、盼、睨、眺、瞟、睹、看等。
看,端的风情万种顾盼生辉。
初夏,晴天丽日,拜谒字圣的愉悦是成人的,奔跑笑语是孩子的,如斯氛围心境下看许慎墓,竟无一般墓地的阴森荒寒。
陪许慎坐一会儿罢。我竟觉得温暖松弛亲切安然,这,是少有感受。
写“厚重河南”八年,我踏访过中原多处古墓。
大雪天,安阳殷墟,下午五点,无人迹,独自逛荡到墓葬区,被地面玻璃板下展示的白骨吓得魂飞魄散。
仍是冬日,新乡潞王坟,护城河的鱼一条条全封在厚厚冰层里,地面太冷,反衬出墓穴地宫的温暖。采访中不得不常下地宫暖和一下,真是奇特经历。
沁阳朱载堉坟、淮阳曹植冢、博爱李商隐墓,修得再整饬些,也都荒寒,令人眼热心酸,令人不耐久站,总想速速离开。
不是吗?墓地和死亡,总是沉郁的。郁孤台下、马崴坡上、羊公碑前,落多少行人的泪。谁人不畏惧墓地与死亡?莎士比亚,150多首十四行诗,没有一首不提到死,怕到要写诗诅咒侵犯他骸骨的人们。满口永恒的人最怕死,愈是天才,活得愈热烈,愈怕丧失生命。
许慎墓前,我竟觉温暖松弛亲切安然,无荒寒冷寂之感。
是因为晴和丽日吗?
是因为距墓百米处字圣殿前开笔礼吗?
字圣殿,重檐庑殿,九开五进(许慎生前哪有这份尊崇?)
字圣殿前,正举行一场开笔礼,矮矮几案,坐垫、砚台、待描红的纸上,书写着“破蒙启智”,风吹着红纸啪啪响。
数十稚童,女孩着粉色汉服,男孩着青灰色汉服,正衣冠,行大礼,眉间点朱砂痣,击鸣志鼓,描红开笔。大太阳下,小孩子们在一项项缓缓慢慢的礼仪中,变得庄敬恭肃。
有人认为“繁文缛节,不必要了”。
果真不必要了?
当下生活,快捷,但粗糙。生活粗糙情感粗糙,省略过程直抵结果。
只是阳光流泻,也有从山顶到山脚的过程。比如古人鱼雁往还,一个回合短则旬月,长则经年,慢则慢矣,却是耿耿不灭。“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纸情书贴身放了三年,尺素上娓娓倾诉自可永垂后世,向一代代痴顽去求印证。
让孩子的童年,有一点缓缓慢慢的记忆,有一点点精致的繁文缛节,有何不可呢?
必要的仪式感,必要的敬慎重。有时候,形式就是内容。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这场初夏艳阳下的开笔礼,慢,繁(还有热和汗),会是他们童年记忆中,特别难忘的场景吧!
这样的开笔礼,四季流转中常常搬演,许慎泉下有知,一次次看着,也会从心底里开出繁花,滋生庇护后辈之意吧。
许慎墓,不荒寒。
距许慎墓,不过数公里,有许慎小学。灰瓦翘角楼檐,高大伟岸雕像,白石质汉竹简长卷上,雕刻着许慎《说文解字·叙》。字苑大道、紫藤长廊,都倾吐浓郁古典文化。
学校有自编教材,一到五年级都有校本课程。“六艺中除了射,礼乐御书数都开展了,还有古琴古筝教学等。孩子们都熟读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源汇区分管教育的副区长焦红艳介绍道。
学校走廊上,没有标语口号,张贴的是“说文解字”中某字的介绍, 将许慎“六法构成”,用简洁形象的方式,传达给孩子们。
这所小学,用多元的设计、灵活的手段、丰富的情感,把经典变得触手可及;把东汉费解的《说文解字》,变得通俗可懂;把高高在上的文化名人,变得温暖亲切。
许慎泉下有知,知道他苦心孤诣三十年打造的经典,在他的故土代代薪尽火传,滋润着一代代孩子的心灵,他也会从心底里开出繁花,滋生庇护后辈之意吧。
这样的漯河城,有温度。
这样的许慎墓,不荒寒。
(作者:网络来源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