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吃喝玩乐 > >高龙镇:藏龙卧虎地 庙会兴百年(洛阳名镇系列 8)
高龙镇:藏龙卧虎地 庙会兴百年(洛阳名镇系列 8)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12 17:06:42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高龙镇位于偃师市中心地带,东与缑氏镇、顾县镇接壤,西与伊滨区寇店镇、庞村镇相连,南临大口镇,北隔伊河与翟镇镇相望。207国道和省道顾龙路段在境内交叉,交通十分便利。镇内有建于明代的兴福寺大殿,年久失修。火神凹正月十九庙会,规模较大,可与关林庙会媲美。
    藏龙卧虎之地
    出洛阳市区,沿洛偃快速通道向东,到207国道交叉口转向南,沿国道前行穿过顾龙路,即到高龙镇政府。
    高龙镇因镇政府原驻地高龙村而得名。高龙村周围高,中间低,藏风聚气,古人认为这里是藏龙卧虎之地,故取名为高龙。
    《洛阳晚报》记者前往高龙镇采访时,偃师知名作家逯玉克先生欣然担任向导。逯玉克,高龙镇五岔沟村人,他以写作散文见长,曾为家乡写有《故乡恋歌》一文,其中关于五岔沟村的文字摘录如下——“我所居住的小寨,在一个四面环沟的高崖上,若不是一条寨坡和寨外相连,就真如一座孤岛了。小寨,怎样的小寨呢?只有窄窄的两条小巷,只能勉强过一辆老式马车,然而,却有两个富丽堂皇的名字:‘东街’‘西街’。这‘街’头连一个小小的商店也没有,只有一棵苦楝树和树下那盘见证小寨悲苦欢乐的古老石磨。”
    逯玉克说,五岔沟村原有村寨,寨门楼据说修建于元代,现已被拆除。寨子也逐渐被遗弃,成了废墟。
    明代兴福寺大殿年久失修
    高龙镇的悠久历史,首先体现在高崖村。该村是仰韶文化遗址之一,1959年,北京大学考古班曾进驻高崖村,在村东、村西及村内兴福寺后的山崖上发现了大量灰土坑,并发现了石斧、石镰和骨针等(距今5000多年)。
    兴福寺位于高崖村内的山崖上,坐北向南,寺内原有大殿、二殿、三殿、山门。二殿、三殿两边有配殿,大殿内有佛像,二殿内有四大天王塑像,配殿内有各种佛像。寺后原有六角塔,旧时站在寺后山崖上可看见伊河及过往船只。
    62岁的贾灵学是高崖村村干部,他多方打听,求教村内及周边的老人。根据老人们的回忆,贾灵学绘制了兴福寺全图,并记下了兴福寺的十大景观:东梁、西柱、鲤鱼跳梁、日日常风、淋雨不沾、十里钟声、透灵碑、筛子坑、五虎把门、玉石铺地等。
    兴福寺现仅存大殿和部分石碑,位于高崖小学校园内。大殿碑文记载,兴福寺修建于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于清康熙年间和民国时期重修。1949年,高崖村在兴福寺成立了洛阳县立二六完小。
    兴福寺大殿为木结构建筑,猛一看和老城区北大街祖师庙有几分相似。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祖师庙始建于元末明初,2006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较好的修缮。兴福寺大殿却年久失修,琉璃瓦上长满野草,大殿前檐和后檐下的十余根椽子腐朽严重,房顶微塌。
    兴福寺大殿以“东梁西柱”建筑技巧而闻名。通常,大殿梁柱结构左右对称,但这座大殿全由传统卯榫结合,西半部分为传统梁柱结构,东半部分有梁无柱,殿顶以及立檐仅凭斗拱和数根斜立柱支撑,东梁与房脊之间空无支撑。

(作者:余子愚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