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吃喝玩乐 > >古城遥想
古城遥想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12 9:29:0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卫辉即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这与全市区域内历史遗存众多有极大关系。然而,古城和古街巷的保护却是弱项。到九十年代,古城主要街衢的改造未能顾及历史特色和风貌,如德北、马市、鼓楼、下街、道西等街,改造后已面目全非,明清风格荡然无存。即使本世纪初对县前街的改造,政府虽制订规划,也组织相关人员到北京考察,但由于缺乏力度和措施,改造工程最后听之任之、不了了之,显得不伦不类。 
    明清之卫辉古城,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虽然是学历史的,也对《卫辉府志》、《汲县县志》等介绍卫辉历史的书籍有所涉猎,但要向读者朋友还原卫辉的古风古貌,仍有不小的难度。因此,只能从文学的角度作一个初略的描绘,这是我多年的夙愿,也为激发卫辉人的自豪感,使其产生对古城卫辉的向往之情,更是以一人之呐喊,对古城声嘶力竭的唤醒。 
    古城建设,工程之浩繁巨大世所罕见。曾几何时,先民们为建设古城,在奉献聪明才智的同时,作出了巨大牺牲,徭役之重,可想而知。造城采用统筹方法,在划定城区四域之后,先挖河取土,再堆土筑城,经层层夯实,后逐步增高。古城城墙有两大主要功能:一是用以防卫,抵御外敌侵略;二是用于防汛,防止外水侵袭。所以,在护城河取土不足以达到城墙高度的情况下,为避免造成内涝,在南城内侧开挖东西走向河道,既弥补筑城用土之亏空,又使雨季内涝之水得到积储。卫辉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孟姜女河在城西北注入卫河后流向东北,在夏季两河上游客水成洪与西北山洪暴发之时,对城墙造成巨大冲击威胁,虽四座城门沙堆土掩,然环城汪洋积月不退,卫辉古城形如孤岛。不知经历过多少的洪水灾害,作为之清官方痛下决心,集数年千万先民之力,在古城西、北、东三面建成“U”字型护城之堤,使西北之洪水沿东西两侧绕行,注入东南之低洼地带及黄河故道。今之纱厂坑、北关外芦苇坑、顺城关外老鳖坑,是当年加固卫河堤防及护城堤的明证。在没有现代化掘地工具的古代社会,从秋末至春季,万民汇聚,手挖肩挑,声势浩大,蔚为壮观,背后贪官豪取,衙役强夺,小吏横行乡里,像大山压在百姓头上,因此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等民不聊生惨象,视可管窥豹斑。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时代的产物也无可厚非,总之,一座雍容华贵的卫辉古城矗立在太行山下、卫水之滨,古城内外,到处波光潋滟、水草丰美,放眼河畔堤旁,唯见杨柳婀娜、芦荻飘絮,一片太平盛世、政通人和景象。 
    卫河生辉,古城经济空前繁荣。明代中晚期,资本主义萌芽渐露,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能因应民众需求,作坊、店铺、商贩等,受《论贵粟疏》、《论积贮疏》等千百年重农抑商思想影响,为士大夫阶层所不齿,无法在城内立足,于是,卫辉古城西北邻城、滨河、沿路“经济开发区”应运而生,如雨后春笋,势如破竹,迅猛发展。府县官吏,主观为税收,客观助繁荣,使马市街、下街、延寿宫、熟肉火、板楼街、严光街、德北街、沿淀街各类商户迅速集聚膨胀,城外人口大大超过城内人口,约为城内居民人口的两倍多,古城卫辉随之成为当时最为富庶、最具吸引力的中等宜居城市。每当风和日丽、鸟语花香之时,明媚的阳光下,王公贵族,官宦士儒,或冠辇,或坐轿,或乘车,或骑马,结朋引伴,从西门鱼贯而出,他们也许为散发心中的郁闷,也许想目睹沿河的风光,也许为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也许想借购物之机搜刮民财、欺侮百姓……虽目的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便是,到卫河新区去,去体验城内无法感受的新的生活方式。
(作者:云林山人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卫河怀古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