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吃喝玩乐 > >汴梁西瓜甜到皮
汴梁西瓜甜到皮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6/27 9:49:3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小时候在黑白电视中看《猪八戒吃西瓜》,感觉十分好玩,这猪八戒贪吃,竟然囫囵吞下西瓜而不知西瓜的美味,煞是可爱。少年时代故乡还是集体农业,杞县老家几乎不种西瓜,也就吃不到西瓜,倒是经常吃地瓜和冬瓜,所以十分羡慕猪八戒。长大后,定居在西瓜之乡,开封的沙地十分适宜西瓜的生长,于是格外喜欢吃开封西瓜。就是研究开封文献的时候也格外注意与西瓜有关的描述。有学者称《清明上河图》“河岸巡边小贩摆摊的桌子上,陈列着切开的西瓜”。其实是不可能的,西瓜好吃,就算天蓬元帅估计也吃不到,北宋的皇帝也见不到西瓜,市井百姓更不会看到西瓜。开封西瓜虽然有名,但不是每一种食物都可以上溯到北宋,西瓜在开封的广泛种植应该是在南宋初期开始的。

        西瓜何时入中原

        西瓜,顾名思义就是从西面传来的瓜。它何时传入的中原呢?这需要我们先理顺一下它的种植小史。关于西瓜,有的说法是早在汉代已传入我国,随着丝绸之路的贸易发展,先是传入新疆,最后才传入内地。翻阅文献,欧阳修在《五代史·四夷附录》中说是五代时期的胡峤,居契丹七年,“自上京东去四千里,至真珠寨,始食菜。明日东行,始食西瓜。土人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东瓜而味甘,因名西瓜。” 由此可知大约在隋唐之际,西瓜已传到我国少数民族的活动区域(即现在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五代时引种到当时契丹族——辽王朝的统辖区,当时西瓜并不一定传入到中原,可以证明的是,胡峤在北方吃过西瓜,并没有说他带回来西瓜,仅此而已。

        这样我们就会明白了,为什么在北宋大型类书《太平御览》上详细记载了各种瓜果的名称和特征,然不见有西瓜之名。作于南宋初年回忆旧京繁华的《东京梦华录》,在叙述东京城不同时节的各种瓜果时,也没有提到西瓜。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还没有西瓜,所以就无从写起,北宋时期,不要说《清明上河图》的市井中不可能有西瓜,就是皇帝也吃不到西瓜啊。关山万里,异族统治的大好河山并不在北宋管辖区域,西瓜再好吃,可惜连听都没听说过,更不要说见过了。

        可以吃到西瓜的南宋人

        高宗也吃了几块,令他感到奇怪的是,他的腹泻止住了。高宗惊异地问王继先:“你没开一方一药,靠什么神通治好了朕的病呢?”王继先抬头看看窗外,笑而不答。在高宗的追问下,他才说出原委:“陛下是因为中暑而引起腹泻的,西瓜又恰能去暑,所以吃几块西瓜解解暑,就没事了。”

        洪皓把西瓜带到了南宋,这是可信的。西瓜此时慢慢得到推广。南宋的文天祥就写了一首《西瓜吟》:“拔出金佩刀,斫破苍玉瓶。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可见,文天祥吃的西瓜还是黄瓤的呢!

        西瓜在南宋种植的记录可以从当时一位名叫洪皓的官员的笔记中找到佐证,在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洪皓出任金国通问使,他在金国住了15年,于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回到中原。他在《松漠纪闻》中记载了西瓜,说:西瓜形如扁蒲而圆,色极青翠,经岁则变黄,其瓞(dié,是指小瓜,尤其指还在秧上、未长熟的小瓜)类甜瓜,味甘脆,中有汁尤冷。《五代史·四夷附录》云:以牛粪覆棚种之,予携以归,今禁圃、乡圃皆有。亦可留数月,但不能经岁,仍不变黄色。鄱阳有久苦目疾者,曝干服之而愈,盖其性冷故也。这段记述表明,是洪皓把西瓜种带回江南在宫廷和民间善加培育,流传开来。西瓜性寒,南方人用西瓜来解暑疾,治眼病,效果极佳。

        公元1129年,南宋诗人范成大出使金国,途经东京故城,目睹旧京一派颓废,他异常痛心,诸多风物中独对西瓜情有独钟(也说明西瓜是新生事物吧),写下《西瓜园》一诗:“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夸。”他还在该诗自注中说:“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种,今河南皆种之。”他还在《四时田园杂兴》中写道:“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可见,在南宋初年西瓜已经在开封种植。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御医诱惑宋高宗吃西瓜,说是有一次宋高宗拉肚子,召御医王继先进来开几副止泻药。王继先见过皇帝,装出一副天热难耐的样子,奏请道:“臣口渴得厉害,陛下能否赏赐几块西瓜,待臣吃完,再静心为陛下诊治。”于是高宗命人取来西瓜,王继先一连吃了好几块。高宗奇怪地问:“瓜是否甜得很?”王继先答道:“陛下,岂止甜得很,味道美极了。”高宗看别人津津有味地吃了半天,自己也忍不住想吃几口。就问他:“朕现在能否吃这类东西?”王继先递给高宗一块西瓜,并说:“臣要西瓜,正是想启动陛下的食欲,臣愿陪陛下一同受用。”

        汴梁西瓜浑身是宝

        西瓜素有“夏季水果之王”的美称,又有“天然白虎汤”(注:“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味药组成,是医圣张仲景创制的治疗气分热盛的千古名方,把西瓜比作天然白虎汤,是形容西瓜清热解暑的神奇效果)的佳誉,因而深受人们喜爱。从金朝就开始广泛种植的开封西瓜,到了元朝初年,开封周围的农田被改为牧地,西瓜全被砍光。公元1288年,元朝改南京路为汴梁路,开封称汴梁自此而始。而在1194年黄河在阳武决口,从此黄河改道在开封南北流动,土质变沙,更加适宜西瓜生长,再次大面积种植,汴梁西瓜由此得名。

        至今我们仍可以从《如梦录》中看到明代开封人过中秋节喜欢吃西瓜的记载:八月十五中秋佳节,祭月光,家家虔设清供月饼、西瓜、素肴、果品、毛豆等类,请客饮酒,名曰“西瓜会”。节礼用月饼、西瓜、鲜果、鹅、鸭、肉肘。说明明代的开封人不但喜欢吃西瓜,还把西瓜当作一种礼品走亲戚用。1642年,明朝守城的将士为了抵挡李自成起义军的进攻,挖开了黄河大堤,生灵涂炭,汴梁西瓜付之东流。清康熙年间,诗人丁日乾《过汴城》云:“汴垅尚沉前代碣,田畴非复故侯瓜。”

        汴梁西瓜在清代中后期继续被广泛种植,《祥符县志》上说,开封东到陈留、西到中牟临界,北与封丘临界,南与尉氏临界,为开封疆域,在这辽阔的土地上,种植了西瓜,是汴梁西瓜的原产地。与山东德州、浙江平湖并称为“全国三大西瓜产区”。1938年,花园口决堤,汴梁西瓜再次遭受灭顶之灾,天灾人祸,西瓜和百姓遭遇浩劫。自此,汴梁西瓜口味下降,品种良莠不齐,1959年在兰州召开的全国西瓜、甜瓜座谈会的评比中,汴梁西瓜名列倒数第二。为此,1973年在湛江召开的全国出口工作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曾指示:“一定要恢复汴梁西瓜的名誉(参见《河南省开封市果品公司志》油印本)。”在开封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的培育下,建立优良种植基地,汴梁西瓜再次走向辉煌。

         俗话说:“萧山石榴砀山梨,汴梁西瓜甜到皮。”汴梁西瓜皮薄汁浓、肉多籽少、瓤沙脆甜、清香爽口。西瓜这一美食,自古以来人见人爱。西瓜全身都是宝,夏季食用西瓜,不但可以排火降热、止渴爽神,而且还是一种清散暑热、祛解暑毒的良药。

(作者:刘海永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