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大众小吃,除了饼之类,便数羹了。宋人对羹的讲究颇让人惊讶。在《梦梁录》之中的“面食店”条目以及《夷坚志》的“鸡子梦”条目中,都记载了一些,有三十多种:四软羹,杂彩羹,石髓羹,软羊焙腰子羹,撺肉粉羹,糊羹,猪羊大骨羹,诸色鱼羹,大小鸡羹,杂菜羹,莲子头羹…… 这是羹类,还有一种受欢迎的就是汤了。宋人所喝的汤,与我们现代人差不多,也是加了许多的料的,他们加的是药材。在宋代的早市上,最常见的便是“煎点汤茶药”,在茶,汤之中放入各种甘香草药,如:山药,脑麝,枸杞英,木犀,茉莉,素馨,粉草,乌梅肉,干生姜,官桂末,松糖,桐庭橘,白梅,藿香叶,甘松等等。用不同的药料,做成不同的汤:荔枝汤,橙子汤,桂花汤,乌梅汤……(参见《事林广记》)如果细读《水浒传》,就可以从中看到宋人喝汤茶的遗韵。西门庆在王婆家,王婆问道:“大官人,吃个梅汤?”西门庆道:“最好多加些酸。”
粥,也是宋人市民常用的食品。在《梦梁录》里有好几处说到粥,有杭州夜市的及早市的粥:冬天的五味肉粥,七宝粥,夏天的义粥,豆子粥,日午买的糖粥,腊月二十五日士庶家家煮赤豆粥,据说,这一天祭祀食神,名曰:“人口粥”,连家养的猫狗也有份。最隆重的是腊月初八的“腊八粥”。这“腊八粥”,就是在宋代开始盛行的。《东京梦华录》中说:“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汴京)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周密的《武林旧事》也记载杭州的风俗说:“十二月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腊八粥也叫“佛粥”。据说,释迦牟尼苦修昏到在地,被一个牧女用杂饭拌牛乳煮粥救起,使其恢复了元气,来到一棵菩提树下静坐沉思而觉悟成佛,这一天正是十二月八日。从此,佛寺便要在这一天煮粥以示纪念。寺院往往要烧上一大锅粥供佛,粥是“七宝五味粥”。因为粥里放入了红小豆等五谷混合熬煮,故也称“红糟”。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