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文化中原 >> 中原群英 >> 正文
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
http://www.hnta.cn 2008-9-18 来源: 点击:

    张释之(生卒年不详),字季,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县东)人。中国西汉法律家,法官。
    汉文帝元年(前179年),以赀选为骑郎,历任谒者仆射、公车令、中大夫、中郎将等职。文帝三年升任廷尉,成为协助皇帝处理司法事务的最高审判官。 
    张释之认为廷尉是“天下之平”,“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一次, 太子与梁王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也没有下车,当时张释之迎上去阻止太子、梁王,不让他们进宫。并检举揭发他们在皇宫门外不下车犯了“不敬”罪,还把此事报告给皇帝。连薄太后都知道了这件事。文帝摘下帽子陪罪说:“怪我教导儿子不严。”薄太后也派使臣带着她赦免太子梁王罪过的诏书前来,太子、梁王才能够进入宫中。
    还有一次,文帝出巡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皇帝车驾的马受了惊。于是文帝命令骑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时任廷尉的张释之审讯。那人说:“我是长安县的乡下人,听到了清道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就躲在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的队伍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一下子看见了皇帝的车队,马上就跑起来。”然后廷尉向皇帝报告那个人应得的处罚,说他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我的马幸亏驯良温和,假如是别的马,说不定就摔伤了我,可是廷尉才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而在那时,皇上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而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愿陛下明察。”许久,文帝才说:“廷尉的判处是正确的。”
    后来,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发怒,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按法律所规定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判处死刑。皇帝勃然大怒说:“这人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竟偷盗先帝庙中的器物,我交给廷尉审理的目的,想要给他灭族的惩处,而你却一味按照法律条文把惩处意见报告我,这不是我恭敬奉承宗庙的本意啊。”张释之脱帽叩头谢罪说:“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足够了。况且在罪名相同时,也要区别犯罪程度的轻重不同。现在他偷盗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万一有愚蠢的人挖长陵一捧土,陛下用什么刑罚惩处他呢?”过了一些时候,文帝和薄太后谈论了这件事,才同意了廷尉的判决。当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国国相山都侯王恬开看到了张释之执法论事公正,就和他结为亲密的朋友。张释之由此得到天下人的称赞。
    后来,文帝死去,景帝即位。张释之有点惶恐,于是假称生病想辞职离去,又担心随之招致被诛杀;要当面向景帝谢罪,又不知怎么办好。王生是喜好黄老学说的老处士,曾被召进朝廷中,当时三公九卿都在场。王生说:“我的袜带松脱了。”回过头来对张廷尉说:“给我结好袜带!”张释之就跪下结好袜带。事后有人问王生说:“为什么在朝廷上羞辱张廷尉,让他跪着结袜带?”王生说:“我年老,又地位卑下。自己料想最终不能给张廷尉什么好处。张廷尉是天下名臣,我故意羞辱张廷尉,让他跪下结袜带,想用这种办法加强他的名望。”各位大臣们都称赞王生的贤德而且更加敬重张廷尉。景帝也既往不咎没有怪罪他。
    但是一年多后,张释之还是被贬谪为淮南王相。不久,张释之去世。他的儿子叫张挚,字长公,官职一直做到大夫,后被免职。因为他不能迎合当时的权贵显要,所以直到死也没有再做官。
    张释之严于执法,他的言行在皇帝专制、言出法随的封建时代是难能可贵的。时人给予他高度评价:“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张释之对文景之治的实现,是有重要贡献的。他以法治国的精神在我国历代一直受到称颂。

作者: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