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文化中原 >> 中原瑰宝 >> 正文
火店宫灯:挂到了天安门和人民大会堂
http://www.hnta.cn 2009-7-23 来源:综合 点击:
 
    生意做好了,王书勤对宫灯的了解也越来越深了,而且知道了宫灯的起源地原来是火店,自己让儿子花费几年时间学来的手艺原来是自家的。
    宫灯的制作有14道工序,而且工艺非常精细,出不得分毫差错。它的用料有缎子等布料及钢丝、铝合金管等。王书勤严格按照制作工序,精益求精,力求尽善尽美,使自家的厂子快速发展起来,工人增加到几十人,销路也打开了,远销到新加坡、澳门、广东、新疆、上海、山东、湖北等地。
    销路虽然有了,但王书勤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在花样上下工夫,宫灯花样从最初的几种,发展到几十种,有走马灯、七彩灯等。最大的高3米,一对几千元;最小的高34厘米。另外他还根据客户的要求,制作带有喜庆吉祥图案的灯笼以及带有广告宣传语的灯笼。这样,既有时代气息,又顺应了市场的需求。上世纪90年代,他们制作的宫灯就以工艺精良、外观精美创出了品牌,畅销全国各地,并打入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1990年,是火店人骄傲的一年。在全国众多的竞争对手中,火店的宫灯以其精良的品质和独特的人文历史韵味被选中,悬挂到了北京天安门和人民大会堂。
    借此东风,火店的宫灯厂迅速发展壮大,目前在火店乡,像王书勤这样常年从事宫灯、旗穗等工艺品加工的专业户有1500多户。每到农闲时节,在每个村的街头巷尾、家庭院落都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村民在做工艺品,这成了当地农村特有的一道风景。王书勤告诉记者,他们的宫灯常年生产,从每年农历十月到第二年农历三月是销售旺季,全国各地包括国外的都来订货,他们根本不用为销路发愁。王书勤的爱人陈美萍说,工人每月至少七八百元工资,外乡出去打工的多,但火店乡的农民都有事做,很少出外务工,而且都很富裕,小洋楼随处可见。陈美萍动情地说,是宫灯给农民带来了好日子。 (据京九晚报报道,有删改。图片来源京九晚报。)

作者: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