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服务 >> 分类宝典 >> 县区 >> 正文
聚焦渠首旅游经济:打造全国生态城市绿色名片
http://www.hnta.cn 2014/10/28 来源:南阳市旅游局 点击:
    今年黄金周期间,淅川县各景区迎来了络绎不绝的客流,县城以及各乡镇的宾馆人满为患,码头上游轮穿梭不息,私家轿车在各景区门口摆起长龙。
    在黄金周首次开放的八仙洞景区,据该景区销售部经理肖建阳介绍,每天接待500人左右的游客;黄金周之后至今,每天接待游客近100人。令人遗憾的是,通往该景区的硬化路面尚在铺设。
    丹江口水库渠首在黄金周前后更是火爆,各地游客纷纷前来一睹渠首大坝风采。不日,南水北调中线即将全线通水,预期游客将会更多。
    位于淅川县金河镇的移民文化苑,做为寻根记忆的载体,也有着特殊的旅游群体,从青海、湖北以及河南各移民点来祭拜的游客常年不断,黄金周期间更是热闹异常。该县旅游局局长张道文告诉中国经济网,移民文化苑尚在建设中,相信不日将成为淅川旅游景区中的亮点。
    “淅川县旅游资源异常丰富,除了千年古刹香严寺、荆紫关明清古建筑群、坐禅谷、丹江小三峡,还有很多著名景区。尤其是近两年,在马蹬镇八仙洞新开发了喀斯特溶洞,景色美轮美奂。另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景区也将成为新亮点。我们将把这些主要景区资源整合起来,创建成国家5A精品景区,目前,申报工作正在进行。”日前,淅川县县长赵鹏在接受中国经济网采访时如是说。
    做为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地、渠首所在地,淅川肩负着保护库区水质安全和发展地方经济的双重担子。出于保护水质的要求,该县经济社会发展将不可避免面对诸多局限。
    “我们意识到,只有向生态经济要效益,淅川县才能在经济转型中走出自己的天地来,才能既要‘碧水蓝天’,又要经济指标。”赵鹏说。
    很快,一个以渠首生态经济示范区为载体,重点发展旅游产业,让旅游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成为淅川干群共识——睿智的淅川“掌舵者”审时度势,把发展的方向最终定位在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和山水旅游上。
    淅川山地多,耕地少,农业、工业、商业发展受环境限制,招商引资门槛众多,渔业干脆因丹江水库水质保护问题而被叫停——失去了既有工业优势的淅川县,需要发展什么样子的旅游业?怎样发展旅游业?
    据了解,淅川县位于豫、陕、鄂三省交界地带,在地理上属于伏牛山地质构造,有着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风俗迥异的民俗也互相交融,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更是独具一格,这是淅川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
    另一方面,旅游业是综合产业,涉及到餐饮、宾馆、交通等行业,还对带动就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淅川地处豫西南边陲,长期经济不发达,宾馆和餐饮业处于低端水准。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淅川如何做到“负重前行”和华丽转身呢?
    淅川战略:“招商、规划、服务”并行,拉长旅游经济产业链
    为做大做好旅游业,淅川县在招商工作上切实下工夫。近两年来,该县先后拿出1000多万元对该县先进旅游单位及个人进行重奖,极大地激发了该县旅游企业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在招商工作上更是做到四个“坚持”——坚持项目招商、坚持规划先行、坚持打造精品、坚持服务提升。在“四个坚持”的指导下,该县旅游业发展突飞猛进,成绩骄人。
    据初步统计,近3年来,投资额达数亿、数十亿的旅游项目落户淅川不下10余家。如投资额为50亿元的丹阳湖生态文化旅游区项目;投资额约30亿元的河南亿隆丹江小三峡生态旅游区项目、10亿元的渠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2013年,该县又成功引进首钢控股公司旗下的中聚国际集团等企业,投资60亿元实施旅游开发、生态农业示范和中聚联合高科技园等项目。
    在规划方面,已投资5000余万元用于旅游规划,先后聘请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知名专家,编制了全县旅游产业规划和总体发展规划。该县业已形成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各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项目专题规划相互衔接、有机结合的旅游规划体系。
    在精品景区方面,围绕建设“南水北调中线旅游观光带龙头”的目标,强力培育丹江大观苑景区,已成为市内投资最大、年接待游客最多、综合效益最好的龙头景区。香严寺景区,已完成投资1亿余元,成为国家4A级景区。坐禅谷景区,着力于打造中原峡谷精品。
    在提升服务方面,总投资7亿余元的内邓高速至渠首连接线、沪陕高速丹水出口至县城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县内主要旅游交通干道和旅游码头等设施得到改造提升,丹江小三峡跨江大桥工程已正式竣工,旅游交通瓶颈逐步打破。接待服务能力得到提高,形成了以几家星级宾馆、饭店等为重点,以度假疗养基地、旅游接待中心为辅助的旅游接待体系。
    “旅游经济是绿色经济,还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在景区特色上,山水文化、楚文化、禅文化等构成淅川旅游经济固有特色;移民文化、溶洞文化也将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点。我们淅川要打造好自己的这5张生态旅游名片。”淅川县旅游局局长张道文说。
    淅川品牌:积极打造“5张旅游名片”,让旅游经济大放异彩 如今,淅川的旅游业已经初现峥嵘,其独特的山水文化、楚文化、禅寺文化、移民文化、溶洞文化,成为该县著名的生态旅游名片。 淅川旅游品牌的第一张名片:山水文化
    山多水阔是淅川最大的亮点。丹江水库是亚洲第一人工湖,水域面积达1050平方公里;丹江小三峡,蜿蜒20余公里;伏牛山脉起伏连绵,在蓝天白云下若隐若现。
    ·淅川旅游品牌的第二张名片:楚文化
    春秋时,淅川是楚始都丹阳所在地,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历史有450年建都在淅川,45位楚王23位在淅川。下寺春秋古墓群是全国最大的楚文化遗址。历史上商圣范蠡、史学家范晔、思想家范缜等曾在此生活。
    淅川旅游品牌的第三张名片:禅寺文化
    千年古刹香严寺,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与少林寺、白马寺、相国寺并称中原四大古寺。现存房舍140余间,保存有中原最大的原型壁画,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4A景点。荆紫关东北还有法海寺。比邻的坐禅谷,被称为“中原九寨沟”。
    淅川旅游品牌的第四张名片:移民文化
    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先后动迁40余万人,移民精神已经成为激励淅川人民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珍贵财富,成为足以与河南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相提并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淅川旅游品牌的第五张名片:溶洞文化
    “小三峡”中部的八仙洞形成于寒武纪,是典型的喀斯特溶洞,洞内有聚仙厅、蓬莱阁、瑶琳仙境等景点,尤其是水晶宫溶洞,兼具南北溶洞之长,堪称溶洞之冠。
    如今,借助5张旅游名片的打造,淅川的旅游业已经渐入佳境,尝到了甜头。据统计,2012年,淅川县接待游客不低于400万人次,实现综合效益约20亿元,旅游业对财政贡献税额达5822万元,全县旅游业发展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这两年,淅川旅游业的发展数据没有统计,但根据我们对各景区的了解,应该和2012年基本持平,并呈递增现象。”淅川旅游局局长张道文说。
    可以预期,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通水,一个风景如画的山水淅川,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淅川,将在豫西南大放异彩!
作者:肖龙
(责任编辑:张树坤)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