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书:古朴说唱艺术 刻画风土人情
http://www.hnta.cn 2015/1/2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
“太阳出土一盆花,照住京城帝王家。正宫娘娘生太子,满朝文武都戴花……”一张方桌,四人围坐,敲边鼓、打底锣、弹三弦、拉二胡,各有分工,其中一人边奏乐边娓娓唱来。日前,在卢氏县文化馆,卢氏锣鼓书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许创世和妻子刘小花、妹妹许三英及老艺人贾治国以一曲《老包夸桑》赢得阵阵掌声。
锣鼓书在卢氏和陕县两地流传广泛。据载,锣鼓书以唱为主,唱奏分开;书词题材广泛,或叙述民间趣事,或演绎历史典故,或传播传统道德理念。如《小女婿》《表古人》《十大劝》等曲目,不但充满生活乐趣、散发乡土气息,而且寓教于乐。说唱时少则三五人,多则八九人,主要伴奏乐器为锣、鼓、板、钗、三弦、二胡、笛子等。2007年,锣鼓书被列入首批省级非遗名录。
陕县锣鼓书为坐唱形式,唱本属七字词格,以叙述为主。伴奏乐器有锣鼓,以锣鼓开场,借以造势,后逐渐加上弦乐,其主要演奏乐器为四股弦,所以锣鼓书也被称为“四股弦书”。如今,陕县锣鼓书的书班基本是盲艺人,表演者不仅要演奏乐器,还要分饰人物,用不同音色扮唱,刻画人物性格。盲艺人以此谋生,在乔迁、寿诞、添子等场合表演,保持着唱腔传统古朴的特色。
卢氏锣鼓书兴起于清代光绪年间。据卢氏县文化馆副馆长李淑霞介绍,该县49岁的许创世是横涧乡代家村人,祖上六辈人都传承着锣鼓书艺术,他从13岁便跟随父亲学艺。谈到锣鼓书的生存现状,许创世说,锣鼓书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艺人们根据社会需要,或在年节大型场合免费演出,或应群众邀请走乡串村,或在家中设书场演出。锣鼓书在传承中形成了一定的班组,大部分以师徒关系和家庭关系组成。但由于收入低、市场需求少,卢氏现存的几十名演员中年龄没有40岁以下的,演出队伍的青黄不接令人担忧。
锣鼓书在卢氏和陕县两地流传广泛。据载,锣鼓书以唱为主,唱奏分开;书词题材广泛,或叙述民间趣事,或演绎历史典故,或传播传统道德理念。如《小女婿》《表古人》《十大劝》等曲目,不但充满生活乐趣、散发乡土气息,而且寓教于乐。说唱时少则三五人,多则八九人,主要伴奏乐器为锣、鼓、板、钗、三弦、二胡、笛子等。2007年,锣鼓书被列入首批省级非遗名录。
陕县锣鼓书为坐唱形式,唱本属七字词格,以叙述为主。伴奏乐器有锣鼓,以锣鼓开场,借以造势,后逐渐加上弦乐,其主要演奏乐器为四股弦,所以锣鼓书也被称为“四股弦书”。如今,陕县锣鼓书的书班基本是盲艺人,表演者不仅要演奏乐器,还要分饰人物,用不同音色扮唱,刻画人物性格。盲艺人以此谋生,在乔迁、寿诞、添子等场合表演,保持着唱腔传统古朴的特色。
卢氏锣鼓书兴起于清代光绪年间。据卢氏县文化馆副馆长李淑霞介绍,该县49岁的许创世是横涧乡代家村人,祖上六辈人都传承着锣鼓书艺术,他从13岁便跟随父亲学艺。谈到锣鼓书的生存现状,许创世说,锣鼓书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艺人们根据社会需要,或在年节大型场合免费演出,或应群众邀请走乡串村,或在家中设书场演出。锣鼓书在传承中形成了一定的班组,大部分以师徒关系和家庭关系组成。但由于收入低、市场需求少,卢氏现存的几十名演员中年龄没有40岁以下的,演出队伍的青黄不接令人担忧。
作者:宋贵平 汪潭 徐小龙
(责任编辑:张树坤)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灵宝市传统锣鼓技艺今亦精彩纷呈 2015/1/23 9:30:28
- 陕县印花技艺——历经岁月 巧手生花 2015/1/23 9:24:46
- 灵宝市汉山景区公开招聘工作人员 2015/1/23 9:16:39
- 灵宝市燕子山景区积极谋划2015年工作 2015/1/23 9:15:57
- 灵宝市函谷关景区2015年工作突出“四个着力” 2015/1/23 9:15:10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