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服务 >> 分类宝典 >> 景区 >> 正文
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鹿台岗——文明发祥地
http://www.hnta.cn 2014/11/2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
    在杞县城东裴村店乡,有一个名为鹿台岗的村子。别看它只是一个小村庄,可是却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因为在村子的西侧,有一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鹿台岗遗址。鹿台岗遗址东西宽约120米,南北长约150米。

    我市文史学者、杞县文化局副局长周清怀表示,鹿台岗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形成和发展,界定华夏、东夷两大部族分布范围,探索商人的起源和华夏、先商两大部族的关系,划分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类型等学术问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

    近日,记者来到这里,聆听先人“逐鹿中原”的急促脚步声。

    据有关资料记载,相传在古代,杞县气候宜人,植物繁茂,麋鹿成群。这里有一片方圆数百里的沼泽,沼泽里有一处凸出的高岗。高岗上居住着一个部落,他们以狩猎为生。

    一天,部落首领在狩猎时发现了一群鹿,他便率领族人浩浩荡荡地出发,围剿鹿群。但在此时,另一个部落的人也发现了鹿群,族人在首领的带领下,雄赳赳地从另一个方向向鹿群追去。

    后来,在两个部落的夹击下,鹿群未能冲出包围,全部被俘获。面对战利品,两个部落的人都想据为己有,不肯退让,于是,一场激烈的冲突发生了。在斗争和激战中,很多人倒下,鲜血流了一地。

    经过一番厮杀,居住在高岗上的部落最终获得了胜利。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他们将这处高岗命名为得鹿岗,后人却误将其写成鹿台岗,这就是如今鹿台岗村的由来。

    鹿台岗在夏朝时非常繁荣鼎盛。因为鹿台岗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当时还成了三大部族的交会地。

    从“天时”上说,据鹿台岗遗址孢粉分析情况来看,鹿台岗在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夏朝时期为亚热带、温带气候,这一气候下雨水充沛、湖泊众多、森林茂密、物种繁多。其中,乔木易形成茂密的森林,草本植物易形成茂盛的草原,丰富的水蕨类植物能为鱼类提供食粮。温暖的气候、丰富的水资源和物种易于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并进行采集、狩猎。

    再说“地利”。第一,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表明,古代鹿台岗一带虽是洪水泛滥区,但是杞县土岗绵延、丘陵起伏,地形与现在完全不同,同样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较好的条件。第二,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杞县皆为东、西、南、北方向的交通要冲和四方文化的荟萃之地。这种开放性的区位优势,不仅便于周邻部族的联系与交流,而且有利于物质、信息的循环与流通。第三,在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和夏、商、周时期,杞县土质松散,堆积层深厚、疏松,易于耕种。每到春、夏农作物和植物的播种期、生长期,太阳辐射强,降水量大,足可满足它们的生长之需。到了秋季,这里秋高气爽、阳光充足,更有利于作物的成熟。《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就是对古代豫东地区植物生存情况的记载。所以,鹿台岗成了先民栖息安身的理想居所。

    从“人和”方面看,古代鹿台岗成为华夏、东夷、先商三大部族的交会地也是他们相互扩张、融合的结果。在走向文明的过程中,黄河中下游地区、豫东地区成为我国历史上各部族交往、角逐和融合的中心。鹿台岗处于豫东地区,也经历了各部族相互争斗的历史。华夏族在仰韶文化时期和龙山文化时期,已发展成中原地区最具实力的军事集团,其势力范围向东已遍及豫东东部,形成夏王朝。从东方发展起来的东夷族、先商族由于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其势力范围不断向西扩展,而夏王朝的势力范围不断向西退缩,最终在鹿台岗与另外两大部族形成了对峙局面。论军事实力,东夷族、先商族都不是夏王朝的对手,但是两大部族以鹿台岗为立足点形成联盟,与夏王朝势均力敌。这就形成了夏王朝、东夷族、先商族鼎足杞县的局面。

    正因为鹿台岗古时的繁盛和悠久的历史,1959年,河南省文物工作者专门到此地进行考察。在考察期间,他们发掘、采集到了鬲腿、鬲当、泥质灰色陶器残片以及砂质褐色陶片、鹿角化石、蛋壳陶片、骨针等文物。同年,鹿台岗遗址被杞县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将鹿台岗遗址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4月,鹿台岗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清怀介绍说,在杞县,以“岗”命名的村庄有很多,如段岗、牛角岗、陶陵岗、鹿台岗、伯牛岗等,从杞县的东北向西南方向还有“一溜十八岗”的说法。这些“岗”,无一例外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考古发现,鹿台岗遗址存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先商或岳石文化、商文化、春秋时期的文化遗存。而与鹿台岗遗址相距仅数十公里的朱岗、段岗、牛角岗诸遗址,则存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商文化、春秋时期的文化遗存。通过对鹿台岗遗址和朱岗、段岗、牛角岗遗址文化内涵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它们虽相距不远,但是文化面貌却大相径庭。

    在鹿台岗遗址的文化内涵中,未见二里头文化遗存,却共存有与二里头文化属同时期的岳石文化或先商文化,从而表明今杞县境域应是二里头文化分布的东部边界。相反,鹿台岗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岳石文化的最西部和豫东一带先商文化的最西部,而在位于其西部的朱岗和其西南部的段岗、牛角岗遗址,均未发现岳石文化或先商文化的遗存。这就告诉我们,在夏朝以鹿台岗为界,形成了华夏、东夷、先商三大部族角逐的局面。不过,在鹿台岗遗址,先商文化或岳石文化遗存中包含二里头文化因素,朱岗、段岗、牛角岗等遗址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中包含先商文化或岳石文化因素,这种相互包含的因素,正是华夏族、先商族、东夷族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历史写照。

    周清怀说,一个土岗如同一部历史书。通过对杞县夏、商遗址及鹿台岗华夏、东夷、先商三大部族文化面貌的综合观察以及遗址地层关系的考古材料、文献记载,我们可以对先秦时期华夏、东夷、先商三大部族在今杞县一带乃至整个豫东地区错综复杂的历史演变进程作出大致勾勒:仰韶文化时期,豫东地区东部被东夷族控制在大汶口文化势力之下,而豫东地区西部则为仰韶文化分布区。

    有趣的是,夏朝的鹿台岗上同时共有先商和岳石两种文化,两者之间为并行关系。这就告诉我们,在夏朝,鹿台岗这块土岗上,同时生存着东夷、先商两大部族,而且平行发展、相安无事。对于这种现象,周清怀认为,华夏、东夷、先商三大部族的关系就如同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的关系。曹魏军事集团兵多将广、实力雄厚,蜀、吴两国哪一个都不是它的对手。但在曹魏军事集团对蜀、吴进行歼灭的过程中,蜀、吴两国结成联盟,形成了三国分立的局面。其实,不言而喻,先商、东夷两大部族在对待夏王朝时,利益和心思是一致的,他们易结成联盟,都想称霸中原,故不断寻找机会对夏王朝用兵。

    东夷族首领后羿以“因夏民以代夏政”为由拥兵占据夏都,取代了夏王朝的政权。但后羿并不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夺得权力后,他“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最终,华夏族的少康在夏臣伯靡的帮助下,将东夷族赶跑,重夺夏王朝政权。而先商族不动声色,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成为东部地区最强的军事势力,其首领商汤志向远大,寻找时机灭了夏王朝,成为夏王朝的掘墓人。

    “在鹿台岗遗址的残垣断壁前,用手触摸那灰黑色的文化层,恍惚间,你仿佛能看到鹿台岗先民逐鹿的欢乐场面,仿佛能听到部族之间互相拼搏厮杀的声音,这种场景和声音穿越几千年,令人荡气回肠……”周清怀感慨地说。鹿台岗遗址就是一本记录先民生活的历史书。翻开这本历史书,我们可以看到古代部族的传说,可以看到他们的生活画面和兴衰荣辱。这些都可以让我们鉴古知今,让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
作者:
(责任编辑:张树坤)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