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服务 >> 分类宝典 >> 景区 >> 正文
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护城卫士——镇河铁犀
http://www.hnta.cn 2014/11/2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

    在开封城东北的铁牛村,有一尊身高约两米的铁犀。铁犀浑身乌黑,独角朝天,怒目注视,英姿勃勃,面对着奔腾咆哮的黄河,犹如一位护城卫士。镇河铁犀是古人幻想的镇水灵物。铁犀,俗称铁牛,用它镇水,一般有两种解释:一说“铁者金也,为水之母,子不敢与母斗,故蚊龙成畏之”;一说,犀为神牛,牛能耕田,属坤兽,坤在五行中为土,土能克水。
    镇河铁犀是明朝河南巡抚于谦为镇降黄河洪水灾害而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铁犀所在地,正是当年黄河堤岸。作为古代中州大地迭遭水患的历史见证,镇河铁犀表达了人民期盼根除河患的强烈愿望。岁月更迭,如今,它已经成为黄河文化的积淀和象征。
    铁牛村,拜谒镇河铁犀。镇河铁犀蹲踞在铁牛村村北一个白墙灰瓦的院落,院落为仿古建筑。走进这个古朴的院落,穿过杂草丛生的小径,在1982年修建的须弥座式月台上,记者见到了通体乌黑的镇河铁犀。铁犀安放在高约1米的青石墩上,东、北、西三面砌有蹬道,此蹬道的东西两侧立有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的石碑两座,是当时河南巡抚阎兴邦治豫期间,因3年无大水患而撰文、刻立改建的镇河铁犀庙碑和铁犀铭碑。铁犀坐南向北,背城面河。由翻模工艺铸造而成,接缝明显,造型浑厚,威武雄壮,神态逼真。它的背上有明朝河南巡抚于谦撰写的《镇河铁犀铭》,不过字迹已经斑驳。《黄河金石录》中记载原文:“百炼玄金,溶为真液。变幻灵犀,雄威赫奕。填御堤防,波涛永息。安若泰山,固若磐石。水怪潜形,冯夷敛迹。城府坚完,民无垫溺。雨顺风调,男耕女织。四时循序,百神效职。亿万闾阎,措之衽席。惟天之俯,惟帝之力。尔亦有庸,传之无极。”
古老的黄河与开封的一切兴衰荣辱都结下了不解之缘。眼前这座镇守黄河的铁犀,千百年来目睹了中州大地连遭水患的历史,承载着古代人民战胜水患的美好愿望。对开封地方史颇有研究的刘海永介绍,黄河自金初南流之后,开封即成为濒河之城,屡遭洪水肆虐之苦。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到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的70多年间,黄河决口25次,主流离城只有5里。黄河水患是开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大威胁,百姓惶惶不可终日。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6月,黄河决口,使7500余顷良田化为一片黄汤,14000多户难民无家可归。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秋,河决开封,环城200余丈,7000余项良田顿成泽国。在危难之际,著名政治家于谦受职为河南巡抚。
    于谦祖籍在开封附近的考城,世代书香门第。相传,由于黄河突然决口,他的家人在睡梦中被洪水吞噬,只有他爷爷侥幸逃脱,只身流落到浙江钱塘江定居。他小时候,常听爷爷含泪诉说当年发大水、家破人亡的惨景。于谦自幼立下宏愿,长大后要回中原老家治理黄河,为民除害。他24岁考中进士,历任要职,政绩卓著,很受皇帝器重。明宣德五年(1430年)于谦履任后,体察民情,重视河防,在修茸黄河大堤与开封护城堤的同时,又铸此铁犀以镇洪水。
    明宣德年间,一艘官船从黄河花园口起锚,顺流而下,新任河南山西巡抚的于谦,身着青衫,临风而立。此时,正值汛期,轻舟如飞,于谦诗兴大发,脱口吟出《黄河舟中》诗:“顺风吹浪片帆轻,顷刻奔驰十数程。舵尾炊烟犹未熟,船头己见汴梁城。”船靠柳园口,于谦和书童登上大堤,极目远眺,古都开封展现在脚下。于谦沿着千疮百孔的堤坝巡视,顿觉不安,这样的堤坝,怎么能抵挡凶恶的洪水?
看到这样的情形,于谦首先厚筑险工地段堤障,计里置亭,设亭长负责督率修缮。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河水上涨,侵迫开封城。他亲临工地,组织和指挥人民进行抗洪斗争。据说,当年他把皇帝赐给他的蟒袍丢进河里堵水,表现出了誓死战胜洪水的决心。于谦因黄河水逼近开封城,特修复过去被河水冲圮的东北西三面护城堤,共40余里。
    刘海永说,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开封百姓,于谦多次巡查黄河水情,并采取了一些治河措施。但是,由于受当时条件的约束,人们没有能力根治黄河,因而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神怪上。当时,人们认为,黄河屡屡泛滥,是河妖作怪的结果,只有铸造一尊铁犀,才能镇服黄河里的妖孽。为了顺乎民心,祈求神灵庇护,增强百姓的治黄信心,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于谦命人铸造了镇河铁犀。当年5月,铁犀铸成,被安放在当时的黄河岸边新建成的回龙庙中。于谦亲撰《镇河铁犀铭》,铸其文于犀背。大意是说:这尊铁铸灵犀,“雄威赫奕”,镇守着河堤,就能够制止河水肆虐;开封城的安全有了保障,老百姓就能过上风调雨顺,男耕女织的好生活。他的愿望正是老百姓的祈求。
    于谦以身作则,和水患作斗争,老百姓对他感恩戴德。后来他在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的“夺门之变”中遇害,为纪念于谦,开封人民在回龙庙旁又建了一座庇民祠,祭祀于谦和与他同时治豫的名臣年富。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黄河决口,洪水灌城,开封百姓十之八九葬身鱼腹,回龙庙和庇民祠被黄水荡平,镇河铁犀也深陷于泥淖之中。
    崇祯十五年(1642年),河决祥符朱家寨与马家口,回龙庙及庇民祠全部毁于河水,并被掩埋于地下,铁犀仅有一部分显露地表。清顺治年间,将铁犀掘出。康熙年间,巡抚阎兴邦治豫,三年中幸无大水患,阎兴邦认为有神灵庇护,遂于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捐俸重修庙宇。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重建庙宇,改名镇河铁犀庙。庙的前院供奉河神金龙四大王,后院安放铁犀,面北向河。
    阎兴邦又改建铁犀镇河庙碑和铁犀铭碑,并撰《铁犀铭》。但虔诚的迷信和祭祀激发不了铁犀的镇河神通,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黄河在张湾决口,洪水围城8个月之久,铁犀镇河庙在这场浩劫中化为废墟,并被黄沙所掩埋,所幸铁犀与阎兴邦所立的两碑均完好无损。
    1940年,侵占开封的日军,为了收敛铜铁铸造枪炮子弹,用汽车将铁犀掠至城内,妄图将铁犀熔化后制造军火。此举受到了铁牛村村民的奋力抗争,他们想方设法用金钱买通了办事人员,才使铁犀免遭冶熔之灾,使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物又回到了铁牛村。
    新中国成立后,开封市为发展黄河旅游事业,拟将铁犀移往柳园口黄河游览区,但铁牛村村民以“铁牛村不可无铁牛”为由,坚决不同意铁犀搬迁。开封市有关单位尊重群众意愿,照原犀翻铸一尊另立于柳园口,从此开封有了两尊铁犀。目前,除了柳园口的仿制铁犀外,据说在杭州西湖湖畔的于谦祠里,也有一尊复制的开封铁犀。
    镇河铁犀就像一名护城卫士,在黄河岸边站立了500多年。当时代,它不可能实现于谦对它的期望。新中国成立后,对黄河大堤进行了全面整修,才制服了“黄龙”,并且开闸引水,淤灌良田,青流入城,供城内人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黄河由害河逐渐变成利河,为人民造福。
    镇河铁犀虽是古人未能正确认识自然的产物,却表达了黄河两岸人民根除河患、安居乐业的强烈愿望。镇河铁犀见证黄河水患,同时也记载了开封人民同黄河进行顽强抗争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和文物保护单位十分重视铁犀的保护工作,将镇河铁犀划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
(责任编辑:张树坤)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