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服务 >> 分类宝典 >> 景区 >> 正文
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大相国寺天下雄
http://www.hnta.cn 2014/11/2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

    大相国寺天下雄,天梯飘渺凌虚空;三千歌吹灯火上,五百缨缦烟云中……这是元代诗人陈孚吟咏大相国寺的诗句。诗人登上大相国寺内的资圣阁,大相国寺的繁荣景象尽收眼底,由此生发了这样的感慨。
    大相国寺历史悠久,是我国汉传佛教十大名寺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卓越地位和广泛影响。古代的大相国寺触发了无数文人雅士的敏感神经,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诗篇。这座皇家寺院有着怎样的魅力,让世世代代津津乐道于它的传奇?今天,让我们走进这座古刹,倾听历史的回音;让我们拨开重重谜团,探究它的来世今生。
闹市中的繁华之地
    “大家好!驰名中外的大相国寺到了。下车后,请大家在大相国寺的山门前集合。”一辆来自外地的大巴车内,导游员的话音刚刚落,游客中有人议论:“啊?山林之中的寺院才会有山门,地处一马平川的大相国寺也有山门吗?”
    见有人惊诧,导游员不急于解释,而是微笑着说:“在大相国寺,像这样让人疑惑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那么,就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听我慢慢解说……”
富有传奇色彩的大相国寺,谜一般的大相国寺,总会让导游员的解说留下悬念。
   大相国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这个当时名叫“建国寺”的寺院毁于兵火,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寺院重建,睿宗为纪念其以相王身份继承皇位,赐以 “大相国寺”之名,并御书匾额。
北宋时期,大相国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扩建,占地达540亩,辖64个禅、律院,养僧1000余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宋太祖把从庐山东林寺运回的500个铜罗汉像放到大相国寺。宋太宗晚年对大相国寺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使正殿高大、庭院宽敞、僧房栉比,被称作“皇家寺”。
     由于大相国寺濒临汴河,寺门前是东京城内的重要码头,而且位置适中,因而成了繁华的民间交易和游乐场所。
     大相国寺每月有五次庙会,寺内商贾多达万人,还有杂技、戏剧表演,说书、卖艺等民间艺术活动众多。当时人们用“金碧辉映,云霞失容”形容相国寺。尤其是元宵节,大相国寺更是热闹非凡,大殿前设乐棚,供皇家乐队演奏。月上东山,多彩绚烂的灯展使大相国寺彻夜灯火辉煌,远远望去,宛如仙境,人们通宵达旦观灯。寺内夏日可纳凉,冬季可赏雪。
当时,大相国寺是闹市中的繁华之地,达到空前鼎盛。
    几经沧桑生生不息
    一次,记者在与一位北京来的著名学者游览大相国寺时,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开封地下‘城摞城’,大相国寺在1400多年间一次次被淹被毁,一次次重修重建,那么大相国寺地下是不是也会出现‘寺摞寺’的情况呢?”我回答说:“根据各种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大相国寺的地理位置在千余年间应该是没有变化的。”
    后来,和曾任市文物局局长、市考古队队长的河南大学教师刘春迎闲聊时,我的“妄言”得到了证实。
    据史料记载,金元时期,战乱频繁,大相国寺归于冷清。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对大相国寺多次重修,大相国寺再度兴盛。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4年)曾一度将大相国寺改名为崇法禅寺,明末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黄河泛滥,开封被淹,大相国寺全部建筑变成一片废墟。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在原址的基础上再次重建,规模远逊于唐宋。清时,大相国寺重新兴旺,仅常住和尚就有300多人。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黄河再次决堤,开封城内水深丈余,寺中建筑又遭到严重损毁。民国初年(公元1912~公元1919年)曾翻修八角殿、改建法堂。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冯玉祥将大相国寺改为“中山市场”。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刘峙将省立民众教育馆迁入大相国寺。1949年后,大相国寺又得以重修、恢复。
    如今的大相国寺,整体建筑保持着清代风格,主要建筑有:大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等,由南至北沿轴线分布,大殿两旁东西阁楼和庑廊相对而立。藏经楼和大雄宝殿重檐歇山,层层斗拱相迭,覆盖着黄绿琉璃瓦。大殿与月台周围有白石栏杆相围。八角琉璃殿于中央高高耸起,四周游廊附围,顶盖琉璃瓦件,翼角皆悬持铃铎。殿内置千手千眼观音木雕像,高约7米,全身贴金,相传为一整株银杏树雕成,异常精美。钟鼓二楼的钟楼内存有清朝时高约4米的巨钟,重万余斤,每逢金秋时节,寺满黄花,院溢芬香,霜钟扣击,声震八方。
    收藏文化的发祥地
    外地人来开封,想去的地方少不了大相国寺。记者曾多次陪客人到寺里游览,也一次次听到过导游讲解发生在这座古寺里的历史故事,像“汴梁八景”中的“相国霜钟”景致、千手千眼佛的神奇、艮岳奇石的来历、花和尚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等。
    “为什么不讲一讲李清照来大相国寺里淘宝的故事?”几年前,陪知名老报人赵浩生先生游大相国寺时,趁女导游暂停讲解之时,我问道。
    那位导游先是惊诧地打量了我一眼,继而自言自语般地反问:“李清照?淘宝?”很明显,她对这个典故显得生疏。我连忙解释说:“你知道吗,在北宋,这里可是一个淘宝的好地方,欧阳修、黄庭坚、米芾、李清照这些历史名人经常到这里淘宝,这都是史料记载的。”
     导游听了之后若有所悟,连声称是,我也算完成了为导游员提点建议的想法。
     其实,大相国寺这座著名佛教寺院与中国收藏史上的一个大事件有密切关联。这里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收藏高潮的发祥地,正是从这里开始,中国人的收藏活动从宫廷走向民间。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三中专门有“相国寺内万姓交易”一节。在宋代,大相国寺的四周地界比现在要大得多。每当交易日,大相国寺里许多地方都开辟成了市场,但见人山人海,呼妻唤孥,熙来攘往,叫卖连天,热闹非凡。
     翻阅古籍,一件件发生在大相国寺淘宝现场的逸闻趣事令人忍俊不禁,大相国寺与宋徽宗赵佶、大诗人欧阳修,大书法家黄庭坚、米芾,大词人李清照及其丈夫、金石学家赵明诚,大诗人梅尧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到了近代,它又和中国有名的大收藏家冯翰飞、靳志、武慕姚、金明、史树青等有割舍不断的联系。大诗人梅尧臣在《同次道游相国寺买得翠玉罂一枚》一诗中说,自己在大相国寺的老柏树下买到翠玉罂,喜不自胜,笑别的淘友“都人莫识宝,白日双眼盲”。
    新中国成立后,大相国寺仍然是开封市古玩交易的主要场所,只不过是交易地点从寺内挪到了寺院大门西侧一带。许多50岁以上的收藏家每每忆及年轻时到地摊上淘宝的感受时,还都说到“大相国寺地摊”呢。
与名人名著多有关联
    大相国寺的名气为啥这么大?一位接受采访的学者坦言:“一是因为它的地位高,二是因为它的历史悠久,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与名人名著的关系非常密切。”
    的确,无论是正史典籍,还是宋人笔记中,历代皇帝、朝中重臣、达官显贵、文人雅士莅临大相国寺巡幸祈报、恭谢行香者不计其数,仅历代帝王和皇后就有100多人。尤其是在北宋时期,京城王公大臣以学佛为荣,言必谈佛道,行必言脱俗,就连一些原本视儒学为正宗者,一入京城便转而趋向佛道。范仲淹、苏东坡、王安石等诸位宗师大家,几乎均是皇家寺院大相国寺的常客。
    1000多年前的唐宋时期,许多文学家、艺术家都把自己的艺术青春燃烧在红尘之外的寺院里。唐时,画圣吴道子、大雕塑家杨惠之、名画家石抱玉、智俨和尚以及大书法家李邕和大画家韩干等都到过大相国寺,在这里创作过优秀作品;宋时,最有名的画家高益、燕文贵、孙梦卿、石恪、高文进、雀白、李济元等都到这里作过画。中外知名的佛教弟子往来于此的更是数不胜数。
    大相国寺跟中国的名著特别有缘,且不说名著《歧路灯》《李自成》中有多处描写过大相国寺,中国四大名著中也少不了提及它。《西游记》中说,大相国寺乃唐太宗梦游地府时,花了开封府人士相良在阴司置放的库银后,为还债而敕建的;《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到大相国寺,本来是想弄个“监寺”之类的“白领”干干,但方丈却给他安排了个“菜头”的差事,看菜园的他后来怎么修炼成佛没几个人了解,却因为力大如神成了大名人。说起鲁智深,又联想起了《红楼梦》,书中的薛宝钗最喜欢的那句名言“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便出自花和尚所作的《寄生草》诗中。
    这就是大相国寺,因悠久而辉煌的历史而闻名,又因名人和名著而更加闻名!

作者:
(责任编辑:张树坤)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