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服务 >> 分类宝典 >> 景区 >> 正文
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兴国寺塔 人间珍品
http://www.hnta.cn 2014/11/21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

 

    尉氏县兴国寺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迄今已经屹立于中原大地1000余年,历经战火硝烟、风雨雷电,寺院毁而塔犹存。它虽无开封铁塔之外形,沿袭的却是北宋佛塔的坚挺与不屈。
    兴国寺塔每层的高度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平座面阔也渐次收敛,宝瓶式塔刹扣在顶部,整个塔身外观庄严、挺拔。兴国寺塔为砖塔,塔身内外均用青砖砌筑,塔体结实稳固。每层均由平座、塔身和挑檐组成,其檐下及平座、斗拱由仿木砖砌而成,斗拱用材比例硕大,制作规整,是北宋建筑艺术的完美体现。兴国寺塔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内外壁均镶嵌有砖雕佛像,呈正方形,其质如石。佛像均使用圆刀刻法,线条流畅,刻工精巧细腻,形象栩栩如生。
兴国寺塔历经千年,坐落县城之中,可悲的是寺院早已不在,可喜的是古塔虽处黄金地段却长存至今,虽无香火日盛的局面,却早已成为尉氏一景、佛教信徒的瞻仰之所。
    尉氏县兴国寺塔,俗名东关塔,坐落于尉氏县城人民路南侧、建设东路西侧。据旧志载,“尉氏东里许有寺,曰‘兴国’,肇自有宋太平兴国中厥,后屡经兵灾,所存浮屠和废址而已”。“浮屠”即塔,由此可知,该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984年)中期,用于供奉舍利,后累遭兵灾。“这座塔比现存的开封铁塔还要‘年轻’几十岁。”尉氏县文物管理所退休老所长王小秋指着高耸的兴国寺塔说。据他介绍,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8年),寺僧会宋、会司依旧重建,寺内有元佛殿、三佛殿、寝殿。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僧人悟昭又建千佛殿,并塑金佛千尊。寺内闲旷优雅、金碧辉煌。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和节庆,官府、乡绅、村民都来拜佛游览。之后经历兵火和水淹,寺院早废而仅塔存。
    “从外部就能看出这座塔有重修的痕迹。”王小秋说,“此塔上部3层的规格略不同于其他5层。”据尉氏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李勇介绍,从第八层塔心柱所嵌明代修塔碑刻可知,此塔上部曾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7年)重修,并使塔体上部外观有所改变。碑上刻有“开封府尉氏县兴国寺,为重修宝塔顶三层,男善人梅春同室人高氏,施银五两置砖灰使用,保佑举家大小平安吉祥。同男:梅竹、梅芝、梅兰;孙男:梅旃、梅旅、梅柳。嘉靖二十五年五月吉日,石工智睿”。塔顶铜质塔刹也为明嘉靖年间马氏家族所铸,其铭文中除有马氏三代人名外,还有“金火匠郭文表、郭文章,造塔陈得明”等匠师名。2005年,开封市营造文物古建筑工程处在稳固铜质塔刹时发现一块方青石,其正面刻有“文林郎知尉氏县事麻城曾嘉诰,迪功郎县丞阳谷张恩,典史临淄郭朝乡,儒学教谕婺源汪心,训导萧县郭桐、资阳詹荣。大明嘉靖二十六年岁次丁末夏六月十一日立”,侧面刻有“兴国寺僧会司法延,主持僧法迪、募捐僧性钦”。这块方青石与塔内的梅氏碑刻相互印证了明嘉靖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公元1546年~1547年)重修兴国寺塔的上部3层这一事实。
    王小秋介绍说,兴国寺塔为平面六角形、八层楼阁式砖塔,现存塔高29.53米,底层直径7.2米,挑檐及平座逐层内收,外形高耸挺拔。“黄河曾夺贾鲁河入海,因此尉氏县和开封一样数次遭受水淹。”王小秋说,“由于古代的寺塔一般建在高台或者土丘之上,因此相信这座古塔的塔身也被埋藏了一部分。同时考虑到古塔的层数和重修后的形制,不排除其身下还有塔身的可能。”据了解,除底层因其基部被埋不可见、仅由塔身和挑檐组成外,上面七层均由平座、塔身、挑檐三部分组成。第八层顶部为铜质塔刹,塔刹基座上砖石叠涩层层内收。
    从塔的外部可以看到,第一层檐部檐椽下和第二、三层平座下为仿木砖砌铺作层,均为五铺作重拱出两抄。上跳华拱上部用替木承檐枋或平座,斗拱制作颇认真。第四、五、六、七层檐部檐椽下为外出一跳四铺作仿木砖砌斗拱层。斗拱用材比例硕大,制作规整。第八层檐下部为锯齿状四层外挑砖叠涩。第四层至第八层平座下周边均有三重砖砌仰莲装饰,造型优美。第一层檐部上面为仿筒、板瓦砖质屋面,并有雕刻成瓦条脊式的博脊和6条垂脊,翼角部起翘。第三层至第七层檐部上坡均为反叠涩砖砌屋面,并各有6条砖叠涩垂脊,翼角部起翘明显。第一层至第六层塔身转角处均有仿木砖砌倚柱。该塔48个挑角均挂有风铃,微风吹过,铃声绕塔,余音不绝于耳。
王小秋介绍说,塔身除第七层外,每层均辟有门洞,其式有二:一为圆券门,一为弧面砖砌成的圭形门。第五层西立面有仿木砖砌双扇假门,且模仿半开半闭状态,很有特色。第三层西立面和东北立面有仿木砖雕格扇、假窗各一扇,工艺考究。
    兴国寺塔内部采用砖砌“塔心柱式”结构,其楼梯第一层为穿过塔心柱的东西方向直梯式,第二层以上为旋梯式,楼梯沿塔心柱的外壁转折而上,至每层平座处均有一门洞通向塔外平座(每层门洞位于不同的立面上,上下错开,不在一条垂直线上),塔心柱与塔身外壁通过砖砌旋转楼梯紧密结合,刚度得到加强,砖与砖之间以白灰浆黏合,结构坚固合理。故该塔虽经历千年风雨侵蚀、多次地震冲击,依然完好无损,为研究宋代砖石结构建筑及抗震技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兴国寺塔第二、三、四层均有塔心室。第二层西南面为平面矩形塔心室,距地面1.67米高以上为八角形砖叠涩藻井空间,其门为圆券门。第三层东面为平面矩形塔心室,距地面1.04米高以上为四角藻井空间,塔心室门为圭形门。第四层四面为平面矩形塔心室,距地面1.34米高以上为八角藻井空间,塔心室门为圭形门。
    兴国寺塔高耸挺拔、气势雄伟,是河南宋代楼阁式砖塔的典型代表之一,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除第八层(西、西北、东北、东面有砖砌圭形门)外,其余各层塔身的六个面均嵌砌不同数量的佛像砖。砖中心作圆龛,内雕佛像,有倚像、坐像、立像等造型,佛像形态栩栩如生,但是部分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第一层至第七层嵌砌佛像砖共295块,对研究宋代雕刻、装饰艺术和佛教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兴国寺塔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为研究佛教史和古代科技史、建筑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河南省人民委员会1956年公布其为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公布其为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兴国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小秋介绍说,尉氏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兴国寺塔的保护工作,专门筹资建了兴国寺塔广场,一方面对兴国寺塔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为群众提供了一处休闲娱乐场所。李勇透露,目前,有关部门对兴国寺塔的保护工作尚未结束,相信随着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它将重现往日的辉煌景象。

作者:
(责任编辑:张树坤)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