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千年古刹大云寺
http://www.hnta.cn 2014/11/2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
杞县宗店乡瓦岗村东北有座大云寺塔,共七级,第一层至第三层有塔心室,其他4层为实心。该塔始建于唐代,现存的塔是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20年)在原址上按原貌复建的。
大云寺塔因大云寺而得名,如今,辉煌的大云寺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座古塔立在瓦岗村,独待村民上香朝拜。
穿过瓦岗村的乡间小路,青灰色的大云寺塔映入记者眼帘。该塔为八角形七级楼阁式建筑,仿木结构,层层出檐,逐层内收,榫铆相扣,严密坚实,造型独特。大云寺塔东临小河,另外三面垂柳相绕。古塔与小村相依相偎,极为自然,给人一种古朴而静谧的感觉。古塔与云影天光、古朴民居融为一体,叠合成变幻无穷的风景。
大云寺塔的第一层西面辟门,入门即为塔心室,踏上逆时针方向盘旋而上的33级踏跺,可达第三层的南门。第一层的中心原嵌有砖雕佛像9尊,现存6尊;北壁辟有一个假门,门内置有一尊佛像,门上有高浮雕麒麟、花卉等图;其余塔壁均刻有花、鸟、云、兽诸图案,美不胜收。第二层有东、西两门,东门内原置有佛像,今已不存在;西门下部嵌有3尊佛像,南、北两面辟有假门,门内各置有佛像一尊,门下均嵌有佛像砖,其余各壁也嵌有佛像砖。第三层南面辟一门,其余各壁嵌有佛像砖。第四层和第六层均无门无饰。第五层无门,各壁嵌有佛像砖。第七层唯西北壁保存原状,其余大部分已毁。据资料记载,第一层至第六层塔身内外壁原共嵌有400余块佛像砖,现仅存51块。
如今,古塔向东北方向倾斜,它的北面被几根碗口粗的水泥电线杆和木杆拦腰顶住,倾斜的塔身仿佛在向人们诉说其经历数百年风雨飘摇后的孤独和疲惫。即使如此,塔身精美的佛像及砖雕依然生动、清晰。
杞县文广新局副局长周清怀介绍说,大云寺塔俗称瓦岗塔,于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依原塔旧迹补建而成,塔原高21米,因塔刹及第七层遭到毁坏,现高19.3米。
宗店乡乡长汤杰对大云寺塔做了深入研究,据他考证,按照唐代建筑规制,大云寺塔的周围有一座千年古刹——唐代皇家寺院大云寺。古时,瓦岗村叫瓦岗寨,是一个很大的寨子。大云寺坐落在寨子里,可惜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汤杰说,据调查研究、查阅史料,他推测出大云寺和大云寺塔始建于唐代武则天称帝时期。大云寺供奉的观音菩萨像也是有典故的。相传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武则天称帝受到各方面的反对和阻挠,武则天为寻求女子可以当皇帝的佐证,对佛教中以女性经变故事为主题的《大云经》及其中“弥勒下生作女王,威伏天下”的记载很崇敬,并将其颁行天下。公元690年,67岁的武则天登基,称“神圣皇帝”。同年,武则天敕令两京(长安、洛阳)、三十州各选吉地建大云寺,珍藏《大云经》,并遣千名僧人分赴全国各地大力颂扬《大云经》,宣扬“君权神授”。大云寺因有这样一段与武周女皇有关的历史而令世人瞩目。
大德高僧法明带领僧众来到河南道汴州府(今开封)宣扬“君权神授”。他与州官筛选多地后,选址雍丘县南运粮河畔汴州到陈州、柘城、鹿邑老官道上的重要驿站——瓦岗寨。瓦岗寨是汴州最低洼的地方,低即为女阴,符合武则天打造女性文化的要求。同时,寨内土岗集聚,周边地势平坦,碧水环绕,风景秀美,地灵人善。法明禀报武则天称,瓦岗寨地处中原腹地,是黄淮之间最聚灵气、信众虔诚的地方,更是巡视东南诸道州的交通要塞,在此建皇家寺院,塑造女相观音菩萨像,既可以通过观音菩萨信仰在广大群众中弘扬佛法,又可以加强对东南诸道州地方政府的统治。武则天听后大为喜悦,拨出专款倾力建造皇家寺院——瓦岗寨大云寺。
自从佛教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原后,观音菩萨信仰越来越广泛地在民间传播开来,以至数百年后,观音菩萨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神明。观音菩萨在中原地区性别的重大变化,与武则天执政及大力宣扬自己颇有关系。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相对提高,武则天与佛教人士交往密切,她也曾入寺为尼,称自己是弥勒转生。同时,僧人们也为武则天称帝大造舆论。《旧唐书》卷一八三《外戚传附薛怀义传》云:“怀义与法明等造《大云经》,陈符命,言则天是弥勒下生,作阎浮提主,唐氏合微。故则天革命称周,怀义与法明等九人并封县公,赐物有差,皆赐紫袈裟、银龟袋。”《大云经》卷四载,佛对净光天女说:“舍是天形,即以女身当王国土,得转轮王所统领处四分之一……汝於尔时,实是菩萨。为化众生,现受女身。”《宝雨经》卷一载,佛对东方月光天子说,“实是菩萨,故现女身,为自在主”。武则天因此宣称自己称帝是合天意的,“朕曩劫植因,叨承佛记。金仙降旨,《大云》之偈先彰;玉披祥,《宝雨》之文后及”。社会上也作如是观,如贾膺福在《大云寺碑》里说:“菩萨成道,已居亿劫之前;如来应身,俯授一生之记。《大云》发其遐庆,《宝雨》兆其殊祯。”
人世间既然有君临天下的女皇帝,佛教中也可以有主宰众生命运的女菩萨。按照武则天的要求,在瓦岗寨建占地400多亩的大云寺和高21米的七级佛塔后,更是依照百姓心目中女娲、嫦娥的形象,在寺院南北中轴线的北端竖起约16米高的女相观音菩萨像。从此,大云寺香火渐旺,拜者如潮,商贾云集,声名鹊起。“据传,古时大云寺的香火很旺,仅香火地就有200多亩,方圆几百里的村民都来这里烧香拜佛。”汤杰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不足3000人的瓦岗村就有100多个姓氏,而旁边一个有200多人的村子仅有一个姓氏,从这一点可以推测出,古时有很多不同姓氏的人到大云寺烧香拜佛后在此落户繁衍生息。
汤杰说,全国各地含塔的大云寺只有两座,一座是瓦岗寨大云寺,另一座是山西临汾的大云寺(由宏藏寺改名而成)。瓦岗寨大云寺沿中轴线依次有山门、接引殿、放生池、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大云寺塔,配殿有伽蓝殿、祖师殿、文殊殿、三大士殿、禅堂、方丈室及万佛塔、厢房等佛教建筑。该寺鼎盛时期,有常住僧众200余人、供养田500余亩,寺院西南有占地49亩的和尚坟茔一处。历经战乱沧桑,特别是在日寇侵华期间,寺院遭受严重破坏,佛事逐渐减少,僧众流离失所,文化不兴,唯有传统的庙会延续至今。
如今,历史悠久的大云寺和寺中的女相观音菩萨像已不复存在,但是,大云寺塔塔身经历数百年风雨侵蚀仍保存比较完整。1986年,该塔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每到农历初一、十五,附近不少老年人仍到此烧香许愿,他们已经把这座古塔神化了。汤杰说,前年几场大雨过后,古塔东北角的地基突然下沉,塔身开始慢慢向东北方向倾斜。目前,河南省文物局、杞县人民政府已拨出专项资金,对大云寺塔加固纠偏。大云寺塔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它虽处中原腹地,却没有北方塔和中原塔雄浑的建筑风格,竟具有南方塔小巧玲珑的特点。为了做好大云寺塔的保护,杞县文化行政部门将加大对其周边环境的整治,并加固修缮,使它恢复历史风韵。
大云寺塔因大云寺而得名,如今,辉煌的大云寺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座古塔立在瓦岗村,独待村民上香朝拜。
穿过瓦岗村的乡间小路,青灰色的大云寺塔映入记者眼帘。该塔为八角形七级楼阁式建筑,仿木结构,层层出檐,逐层内收,榫铆相扣,严密坚实,造型独特。大云寺塔东临小河,另外三面垂柳相绕。古塔与小村相依相偎,极为自然,给人一种古朴而静谧的感觉。古塔与云影天光、古朴民居融为一体,叠合成变幻无穷的风景。
大云寺塔的第一层西面辟门,入门即为塔心室,踏上逆时针方向盘旋而上的33级踏跺,可达第三层的南门。第一层的中心原嵌有砖雕佛像9尊,现存6尊;北壁辟有一个假门,门内置有一尊佛像,门上有高浮雕麒麟、花卉等图;其余塔壁均刻有花、鸟、云、兽诸图案,美不胜收。第二层有东、西两门,东门内原置有佛像,今已不存在;西门下部嵌有3尊佛像,南、北两面辟有假门,门内各置有佛像一尊,门下均嵌有佛像砖,其余各壁也嵌有佛像砖。第三层南面辟一门,其余各壁嵌有佛像砖。第四层和第六层均无门无饰。第五层无门,各壁嵌有佛像砖。第七层唯西北壁保存原状,其余大部分已毁。据资料记载,第一层至第六层塔身内外壁原共嵌有400余块佛像砖,现仅存51块。
如今,古塔向东北方向倾斜,它的北面被几根碗口粗的水泥电线杆和木杆拦腰顶住,倾斜的塔身仿佛在向人们诉说其经历数百年风雨飘摇后的孤独和疲惫。即使如此,塔身精美的佛像及砖雕依然生动、清晰。
杞县文广新局副局长周清怀介绍说,大云寺塔俗称瓦岗塔,于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依原塔旧迹补建而成,塔原高21米,因塔刹及第七层遭到毁坏,现高19.3米。
宗店乡乡长汤杰对大云寺塔做了深入研究,据他考证,按照唐代建筑规制,大云寺塔的周围有一座千年古刹——唐代皇家寺院大云寺。古时,瓦岗村叫瓦岗寨,是一个很大的寨子。大云寺坐落在寨子里,可惜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汤杰说,据调查研究、查阅史料,他推测出大云寺和大云寺塔始建于唐代武则天称帝时期。大云寺供奉的观音菩萨像也是有典故的。相传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武则天称帝受到各方面的反对和阻挠,武则天为寻求女子可以当皇帝的佐证,对佛教中以女性经变故事为主题的《大云经》及其中“弥勒下生作女王,威伏天下”的记载很崇敬,并将其颁行天下。公元690年,67岁的武则天登基,称“神圣皇帝”。同年,武则天敕令两京(长安、洛阳)、三十州各选吉地建大云寺,珍藏《大云经》,并遣千名僧人分赴全国各地大力颂扬《大云经》,宣扬“君权神授”。大云寺因有这样一段与武周女皇有关的历史而令世人瞩目。
大德高僧法明带领僧众来到河南道汴州府(今开封)宣扬“君权神授”。他与州官筛选多地后,选址雍丘县南运粮河畔汴州到陈州、柘城、鹿邑老官道上的重要驿站——瓦岗寨。瓦岗寨是汴州最低洼的地方,低即为女阴,符合武则天打造女性文化的要求。同时,寨内土岗集聚,周边地势平坦,碧水环绕,风景秀美,地灵人善。法明禀报武则天称,瓦岗寨地处中原腹地,是黄淮之间最聚灵气、信众虔诚的地方,更是巡视东南诸道州的交通要塞,在此建皇家寺院,塑造女相观音菩萨像,既可以通过观音菩萨信仰在广大群众中弘扬佛法,又可以加强对东南诸道州地方政府的统治。武则天听后大为喜悦,拨出专款倾力建造皇家寺院——瓦岗寨大云寺。
自从佛教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原后,观音菩萨信仰越来越广泛地在民间传播开来,以至数百年后,观音菩萨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神明。观音菩萨在中原地区性别的重大变化,与武则天执政及大力宣扬自己颇有关系。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相对提高,武则天与佛教人士交往密切,她也曾入寺为尼,称自己是弥勒转生。同时,僧人们也为武则天称帝大造舆论。《旧唐书》卷一八三《外戚传附薛怀义传》云:“怀义与法明等造《大云经》,陈符命,言则天是弥勒下生,作阎浮提主,唐氏合微。故则天革命称周,怀义与法明等九人并封县公,赐物有差,皆赐紫袈裟、银龟袋。”《大云经》卷四载,佛对净光天女说:“舍是天形,即以女身当王国土,得转轮王所统领处四分之一……汝於尔时,实是菩萨。为化众生,现受女身。”《宝雨经》卷一载,佛对东方月光天子说,“实是菩萨,故现女身,为自在主”。武则天因此宣称自己称帝是合天意的,“朕曩劫植因,叨承佛记。金仙降旨,《大云》之偈先彰;玉披祥,《宝雨》之文后及”。社会上也作如是观,如贾膺福在《大云寺碑》里说:“菩萨成道,已居亿劫之前;如来应身,俯授一生之记。《大云》发其遐庆,《宝雨》兆其殊祯。”
人世间既然有君临天下的女皇帝,佛教中也可以有主宰众生命运的女菩萨。按照武则天的要求,在瓦岗寨建占地400多亩的大云寺和高21米的七级佛塔后,更是依照百姓心目中女娲、嫦娥的形象,在寺院南北中轴线的北端竖起约16米高的女相观音菩萨像。从此,大云寺香火渐旺,拜者如潮,商贾云集,声名鹊起。“据传,古时大云寺的香火很旺,仅香火地就有200多亩,方圆几百里的村民都来这里烧香拜佛。”汤杰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不足3000人的瓦岗村就有100多个姓氏,而旁边一个有200多人的村子仅有一个姓氏,从这一点可以推测出,古时有很多不同姓氏的人到大云寺烧香拜佛后在此落户繁衍生息。
汤杰说,全国各地含塔的大云寺只有两座,一座是瓦岗寨大云寺,另一座是山西临汾的大云寺(由宏藏寺改名而成)。瓦岗寨大云寺沿中轴线依次有山门、接引殿、放生池、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大云寺塔,配殿有伽蓝殿、祖师殿、文殊殿、三大士殿、禅堂、方丈室及万佛塔、厢房等佛教建筑。该寺鼎盛时期,有常住僧众200余人、供养田500余亩,寺院西南有占地49亩的和尚坟茔一处。历经战乱沧桑,特别是在日寇侵华期间,寺院遭受严重破坏,佛事逐渐减少,僧众流离失所,文化不兴,唯有传统的庙会延续至今。
如今,历史悠久的大云寺和寺中的女相观音菩萨像已不复存在,但是,大云寺塔塔身经历数百年风雨侵蚀仍保存比较完整。1986年,该塔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每到农历初一、十五,附近不少老年人仍到此烧香许愿,他们已经把这座古塔神化了。汤杰说,前年几场大雨过后,古塔东北角的地基突然下沉,塔身开始慢慢向东北方向倾斜。目前,河南省文物局、杞县人民政府已拨出专项资金,对大云寺塔加固纠偏。大云寺塔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它虽处中原腹地,却没有北方塔和中原塔雄浑的建筑风格,竟具有南方塔小巧玲珑的特点。为了做好大云寺塔的保护,杞县文化行政部门将加大对其周边环境的整治,并加固修缮,使它恢复历史风韵。
作者:
(责任编辑:张树坤)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文化盛宴 最美开封:千年古街 氤氲书香 2014/11/25 9:34:52
- 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大相国寺天下雄 2014/11/25 9:31:01
- 开封鼓楼夜市回归重启舌尖上的诱惑 干净漂亮 2014/11/21 10:37:00
- 书店街《千年书韵 依然故我》 2014/11/21 10:32:15
- 御河畔《天地悠悠 朝暮茫茫》 2014/11/21 10:31:15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