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服务 >> 分类宝典 >> 景区 >> 正文
豫西舌尖上的年味:清甜豆香漾心间
http://www.hnta.cn 2015/2/1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
    2月8日,距离2015年农历春节只有10天了,家家户户年货准备工作都进入倒计时。家住渑池县城关镇的李花萍除了准备常规食材外,最拿手的豆馅馍和绿豆芽也基本准备就绪,一直以来,这两样食物都是家人最期待的春节佳肴。

    今年50岁的李花萍少年时代就掌握了豆馅馍的制作要领。“这是去年秋天老家亲戚给的红小豆,光看颜色就知道品质很好。”李花萍说,红小豆是制作豆馅馍的关键,豆子饱满红亮、质感均匀,才能保证豆馅的上乘口感。记者注意到,尽管豆子已经很干净了,李花萍还是要再仔细挑拣一遍:“万一有小石子、沙子什么的,会硌着孩子们的牙。”拣完豆子,接下来就是关键的一步“捂豆馅”:烧开一锅水,水量大概是豆子的两倍多,把红小豆倒入开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炖30分钟左右关火,焖3个小时以上,接着再用小火慢炖,直到水分渐渐收干,豆子才算“捂”好了。这时,红小豆的颜色已经变深,豆子体积膨胀了近两倍,满屋都飘散着清甜的豆香。

    “捂”好的豆子稍放一会儿,撒入白砂糖,李花萍开始了最辛苦的制作步骤——捣豆馅。她一手扶着锅沿,一手拿着大铁勺,用大铁勺“咚咚咚”地一下一下捣向锅内的红小豆,红小豆逐渐变成黏稠的泥状,捣馅的动作因此越来越费劲,这个过程大概要持续30分钟。“累也是高兴的,这样做成的豆馅馍口感好呀!”李花萍说。随后,她把捣好的豆馅揉成一个个比乒乓球略大的圆团,而此时事先准备的面团也发酵完成,李花萍熟练地揉面、分面团、包馅、封口,不一会儿,包好的豆馅馍上笼了。 

    第一笼热气腾腾的豆馅馍刚刚出锅,就迎来了一名“食客”——李花萍的侄女李星。她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豆馅馍就往嘴里送:“我最喜欢吃姑姑做的豆馅馍了,这可是我最期待的春节食品。”

    豆馅馍蒸好后,李花萍转身从厨房的一角搬出一个灰色瓦罐,掀起瓦罐上的塑料薄膜,密密麻麻整齐排列的绿豆芽映入记者眼帘。

    “这是一周前开始生的绿豆芽,今天就可以吃了。”李花萍看着生机勃勃的绿豆芽,向记者细细讲述了生豆芽的过程:先把绿豆放入接近沸腾的热水中泡上小半天,捞出后放入底部有小孔的特制瓦罐里,在绿豆表层覆上一层保鲜膜。随后,每天掀开保鲜膜浇两三次水,让水从瓦罐底部的小孔中漏出。随着绿豆渐渐发芽,保鲜膜外需压上重物,促使豆芽长得粗胖。“夏天温度高,大概两三天就能长成豆芽了,冬天冷,我就把罐子放在暖气片附近,大概要一周时间才能长好。”李花萍说,生豆芽虽然没有做豆馅那么耗费体力,但需要时时操心,每天都要多次查看豆芽长势、及时浇水。看到豆芽长成后,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

    做成的绿豆芽可以拌凉菜、爆炒、配汤面条……李花萍回忆,小时候在老家村子里,每逢过年过节或红白喜事,因为缺少蔬菜,大人们总会用一种大矮缸生绿豆芽、黄豆芽和黑豆芽,生好的豆芽可以单独做菜,也可以和其他菜搭配做出很多花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即使在冬季,人们也能吃到品种齐全的新鲜蔬菜,生豆芽的习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而李花萍却坚持经常生豆芽:“一是担心外边卖得豆芽不好,二是不想丢掉老人们传下的手艺。”说话间,她麻利地从瓦罐中捞出一大把绿豆芽,在清水中冲了冲,沥干水分,然后在热油锅中放入辣椒、花椒、葱段,加入绿豆芽翻炒数下,调入食盐、白醋出锅,一盘脆生生、酸溜溜的清炒绿豆芽就做好了。

    豆馅馍和绿豆芽看似普通平淡,在春节的餐桌上也无法成为主角,清甜可口的豆香却时时萦绕在人们的记忆里,挥之不去。
作者:刘晨宁
(责任编辑:张树坤)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