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服务 >> 分类宝典 >> 景区 >> 正文
豫西舌尖上的年味:“灶团”祭灶过小年
http://www.hnta.cn 2015/2/1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

    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节,又称小年。传说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因此民间要举行祭灶仪式来为灶王爷敬献,希望来年平平安安,生活更美好。

    在豫西地区,有一种民间祭灶的方式叫烙“灶团”。农历二十二一大早,家住灵宝市大王镇北路井村46岁的李巧鱼和侄女李香便开始张罗着烙“灶团”。

    “现在的‘灶团’其实已经完全演变成烧饼了。”李巧鱼告诉记者,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灶团”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最初一个重达半斤的“大团团”到后来的蒸烙饼,再到后来变成葱油饼。近些年,大家几乎都用烧饼来祭灶。“小小的‘灶团’是社会发展的缩影。”李巧鱼告诉记者,她和侄女都会打烧饼,所以当天她们早早准备,不仅要给家人准备祭灶的烧饼,还要多准备一些以备亲朋好友之需。

    上午9时,李巧鱼和李香正式开始打饼。第一步是和面。和面要用温水,还要注意面和水的比例;第二步是饧面,就是将面静置一段时间,使面发得更好。“饧面很关键,有讲究。”李香介绍,饧面是否到位决定着打出的烧饼是否脆、酥,一般需要饧一到两个小时,这样的面打出来的烧饼最好吃。

    趁饧面的时候,李巧鱼给记者讲起了她记忆中的“灶团”。

    上世纪70年代,李巧鱼还是个孩子。她记得当时家里条件特别差,每到小年到来的前一天,母亲就会拿出藏在家里的粮食烙那种非常大的饼祭灶,一个大概有半斤重,祭完灶后,大人舍不得吃,全部留给孩子。到了80年代,生活条件渐渐变好,李巧鱼的母亲用麦面和玉米面掺在一起做成“灶团”,祭过灶后,全家人都可以分享。90年代,母亲烙的“灶团”里的辅料更加丰富,葱、油等一应俱全,虽然有了色香味,不过家人的口味也变得挑剔;进入21世纪,“灶团”不再是稀罕物,也很少有人自己在家里烙,这时候街上的烧饼成为人们祭灶的物品。

    说着说着,一个小时过去了,面也饧好了。李香将面摊在案板上,开始擀面、抹油。“抹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猪油,让饼子更香酥;另一种是豆油,作用是上色,让饼子色泽更好。”李香一边说,一边开始扯面搓成长条,然后揪成多个剂子,再把每个剂子的头拧挤起来,用手按扁,擀成圆形饼坯。“接下来就该烙饼了。”只见李香在平底锅里抹上油,锅烧热后放入饼坯,用中火慢慢烙制,饼的一面鼓起后翻面刷油,再烙另一面,待饼的两面变成金黄色时即可出锅。“别着急,还有最后一步——烤饼。”李香告诉记者,烤饼也很关键,烤得好的话,烧饼不仅色美,味道也会更好。大约两分钟后,金黄色的烧饼正式出炉了,鲜香酥脆,让人大快朵颐。

    “虽然‘灶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生了变化,但祭灶的民俗并没有发生改变,寓意也没有改变。”李巧鱼表示,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拉开序幕的,人们都希望通过祭灶,在新的一年里能和和美美,生活更加甜蜜!

作者:李博
(责任编辑:张树坤)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