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服务 >> 企业分类 >> 酒店 >> 正文
百年豫菜老店“又一新”迁址风波
http://www.hnta.cn 2009-6-16 来源:大河报 点击:

  从2005年到2008年,开封市餐饮业的营业额上涨了30多亿元。但是,全市餐饮业快速发展的3年间,当年开封城餐饮界的佼佼者、有着百年积淀,拥有“中华老字号”、“河南省豫菜基地”等诸多光环的“又一新”却持续滑坡,几乎到了存亡边缘。
  “又一新”没有从这30多个亿的新增市场中分得一杯羹,没有抓住旅游餐饮市场大发展的机遇,赢得更大的空间,反倒优势无存,难道仅仅是因为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吗?
  较“又一新”晚了10多年,1922年,“第一楼”包子馆同样在山货店街开张了。1997年,“第一楼”成立国有控股集团公司,之后从当时的国有企业开封市饮食总公司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法人企业。2003年,“第一楼”实现国有股全部退出,爆出了“23万元买下‘第一楼’”的新闻。
  在一个个旅游黄金周里,“第一楼”食客爆满。2007年五一是郑开大道开通后的第一个旅游黄金周,1500个餐位的“第一楼”平均每天接待顾客6000人,高峰期有上万人。同年10月,耗资1000万元装修的“第一楼”西区新店开业,营业面积6000平方米,每逢节假日仍座无虚席。
  “‘第一楼’当年是轻装上阵,而‘又一新’却被沉重的包袱拖垮了。”黄俊林说,1997年,开封市饮食总公司投入700万元装修费用,重新建了“第一楼”,这在当年是一笔很大的投入。1998年4月,“第一楼”从公司中独立出去。改制时,主管部门就是要把“第一楼”作为行业亮点,从诸多亏损企业中分出来,实现利润。分出的“第一楼”带走40多名退休工人,剩下的700多名退休工人留给了公司。
  1999年至2001年,开封市中山路南段拓宽改造,开封市饮食总公司18家饭店5760平方米的营业房拆迁。当时,政府每平方米仅补偿150元,较市政府文件规定的每平方米补偿1500元的标准,少补偿近800万元。拆迁饭店的436名职工无工作场地,公司只有将这些职工挂靠在其他饭店。“又一新”负担其中218名挂靠人员每人每月400余元的社保金、生活费,几年来累计支出600多万元。
  到了2003年,开封市饮食总公司改制时,已累计负债数千万元。“又一新”、“河南酒店”等4家原来的国有单位集体改制,如今仍“捆”在一起,没有一家独立。“如果哪家独立出去,退休职工和挂靠人员又推给谁呢?”黄俊林说。
  百年招牌枷锁待解
  在餐饮界的业内人士眼中,“第一楼”灌汤小笼包子只能代表豫菜的一枝一叶;而“又一新”的“套四宝”、“软熘鲤鱼焙面”、“煎扒鲭鱼头尾”、“锅贴豆腐”、“琥珀冬瓜”等一道道色香味形考究、工艺细腻独到的大菜才能代表豫菜的主干。
  然而,在如今的开封餐饮界,“一招鲜,吃遍天”的“第一楼”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成为代表开封特色豫菜的“金字招牌”。外地旅游者到开封一定要尝尝“第一楼”的灌汤小笼包子,而“又一新”的诸多豫菜名馔却被人淡忘了。
  66岁的豫菜大师、特一级厨师李全忠在“又一新”已经工作了半个世纪,退休后刚刚被返聘回了饭店。李全忠告诉记者,我国宋代的餐饮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豫菜正是承袭了宋代菜肴的精华发展而来。目前“又一新”能够推出的宋代菜肴有六七十种之多,如果利用开封古城的优势,以宋文化为依托推出仿宋宴席,一定能赢得游客的青睐。
  目前,开封饮食有限公司筹资100万元,对迁至“河南酒店”的“又一新”进行装修。“这100万元只能说是杯水车薪,”孙润田说,“要破解‘又一新’目前的困境,就需要寻求有实力又看好豫菜发展前景的投资伙伴。”
  黄俊林希望政府能在汴西新区的规划中,为“又一新”规划一个占地10亩的新店址。“土地由公司筹资购买,我们设想在新区建造一个庭院式的仿宋建筑,推出仿宋宴席。”
  “寻求新的投资伙伴,在新区设店推出仿宋宴,这都是很好的想法。”作为一个“老开封”,已经退休的开封市旅游局原局长魏振中对“又一新”的发展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但是,目前的‘又一新’拖着沉重的人员和债务包袱,以这种不良资产去招商引资、寻求合作,谈何容易?哪个投资商愿意把资金投入这种复杂的环境中呢?”
  “‘又一新’当年的改制并不彻底,所以才造成目前的尴尬局面。当务之急,是开封饮食有限公司要从管理机制上为‘又一新’松绑,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让其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在进一步进行体制变革的基础上才能优化其资产,让‘又一新’像当年的‘第一楼’那样,轻装上阵。”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的梅老师说:“以‘又一新’目前的资产分析,最有价值的应是其百年积淀形成的无形资产,这才是其吸引战略投资伙伴的最大资本。但是,外地游客只知‘第一楼’、不识‘又一新’的现状正说明其品牌价值在缩水。‘第一楼’目前的品牌价值已达数千万元,这与其近年来积极的品牌营销策略有很大关系。百年积淀只是一个优势品牌的基础,许多老字号不也在市场上销声匿迹了吗?要将‘又一新’打造成为含金量高的优势品牌,就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按现代企业的模式搞品牌营销。目前我省提出‘振兴豫菜’,这对‘又一新’重新擦亮老招牌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又一新”变迁小记
  “又一新”原名“又一村”,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开封鼓楼广场西侧的山货店街开张,经营高档宴席,来这里消费的多是当时省府各大机关的军政要员、巨商大贾、社会名流。1923年,康有为游学开封,各界名流和前清遗老在此宴请他,康有为亲题“又一村”三个大字给该饭庄做牌匾。梅兰芳、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等,都曾是“又一村”的座上客。
  1945年8月10日,“又一村”迁址中山路中段一座三进院子,另开新号“又一新”,1948年,该饭庄毁于一场大火。新中国成立之后,“又一新”恢复营业,同年10月无偿转为国营。1964年,饭庄迁址鼓楼街,设备齐全,能同时容纳500人用餐,在当时的开封城里是最高档的餐馆。
  “又一新”培养出了诸多名厨,如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总厨师长侯瑞宣、人民大会堂主厨李天耀、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主厨马广田等一大批优秀的厨师,因此被誉为豫菜的发源地、豫菜名厨的“黄埔军校”。
作者:周斌 实习生 马青竹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