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服务 >> 任我行 >> 游走神州 >> 正文
西江苗寨:繁星点点,不知天上人间
http://www.hnta.cn 2009-5-22 来源:21CN 点击:
  曲曲折折穿行在古旧的木楼小巷中,辨不清东西南北,记不住来时的路了。20多分钟,我们终于到了山顶,找到了苗王家。不巧的是,苗王家里没人,只有几个木匠在盖一座新木楼,于是,我们向工人们交待几句,把包放到一间空屋子里,然后急着下山到寨子里转。那挑包的苗家女却向老何要求道,明天走时,她愿意帮着挑包下山,还想再挣另一个10元钱。看来,在西江,当地人赚钱也不容易。

  眼前这个苗寨拥有1200多户苗族人家,居民6000多口人,它是在原来几个小村寨的基础上一点一点扩大最后连成片形成的,是现今发现的全中国最大最典型的苗族村寨。

  发源于苗岭主峰原始林区里的白水河,在西江苗寨前流过,清澈见底。独具特色的吊脚木楼鳞次栉比,依着山势,迤逦向上展开。整个村寨在阳光照射下,在满目青翠的映衬下,橙红色的吊脚楼发出古朴的本色,独特而壮美。

  西江也是苗族的歌舞之乡,节日多、规模大、内容丰富,如“芦笙会”、“过苗年”等一个接着一个。在这里,田园风光、古色古香的民居与民族风情融为一体。自从人们像发现浣纱的西施女一样发现她后,就被誉为苗族建筑博物馆和民俗博物馆,因此,也就成了中外游客特别是文化人、人类学者、建筑界人士和摄影师们向往的地方。

  穿行在山坡上的寨子里,就跟走进了迷宫一样。随着山势的起伏升降,一栋栋由杉木结构搭成的吊脚楼、半吊脚楼和平房,错落有致地排开,就像是一首歌曲的音符,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激越,时而委婉;时而长平,时而短促。阳台栏杆的美人靠、带花纹的窗棂、厚实的木板门,都诠释着一个个古老而厚重的苗家家族史。

  在曲曲折折的石板路上,不时有头戴大红花的苗家女与你擦肩而过。她们或挑着担,或背着篓,或背着小孩,与陌生的你相遇后,有时还会露出一丝笑意,让浪迹天涯的人心头一热,感到无比温馨。

  就这样我们三位走走停停,来到了河边那个新修的歌舞表演场。听说下午17:30分有苗族歌舞演出,一看表,还有差不多两个小时呢。

  “我们还是先上对面观景台看寨子的全景吧。”老何提议说。

  她的建议立刻得到我们两个男的积极响应,于是,我们就像三个小孩子一样顺着一条山路向观景台爬去。瞅着不太高的山坡,爬起来却很吃力,渐渐地,爬得最快的我,把老马和老何扔得远远的了,最后何女士告了饶,说,“你先上去等我们吧。”

  我第一个到达观景台,它是一处不规则的木楼阁群,修得很华丽。凭栏向对面的寨子里望去,真真地把全貌看得一清二楚。那各式各样的木楼拥挤在一起,把两个小山坡挤得满满当当。有时出现一点小空隙,细看上去还可以见到矮小的行人,原来那是巷子中的石板路。寨子前白水河如一条带子飘在那里,岸边和四座风雨廊桥上行人点点,像极了一幅高古的工笔画。

  一阵小风吹来,让人有一种头脑清醒的感觉,于是让我想起了苗族人传说的历史——蚩尤的后代。遥想在那五六千年前,蚩尤也是中原地区一个大部落的英雄首领。只是与黄帝争夺中原失败后,不得不远走西南,躲进了苗岭大山。从此,聪明的苗族人,就把他们的才智用在建楼建屋上。经过了不知几百年几千年,勤劳的苗族人终于造出了可以避水避潮的吊脚楼。他们的房子,一楼用来养猪,二楼用来住人,三楼用来储存粮食……这种建筑风格也就成了苗家人家的标志。

作者:山水不系舟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