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前沿视点 >> 营销方略 >> 正文
从开封清明文化节看旅游营销:鱼与熊掌如何兼得?
http://www.hnta.cn 2010-4-13 9:49:06 来源:郑州晚报 点击:

实景还原《清明上河图》,是清明文化节现场活动之一 

清明文化节让清明上河园既得了名分,又赢了市场 李琦/图

    专家指出:旅游营销应走出低层次的“故里之争”,走向高层次的“市场之争”

    清明小长假,“我们的节日——中国(开封)2010清明文化节”在开封清明上河园举办。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发行的《清明节》特种邮票也在清明上河园首发。这次活动不仅为清明上河园赢得了文化的名分,还赢得了市场,游客量同比增长23%,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0%。

    还是今年清明小长假,巩义康百万庄园游客接待量也同比增长45%。

    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中国最美小城”淮阳,3月朝祖会前5天,游客量就突破300万人次,实现了文化旅游产业和庙会经济的新跨越。

    对此专家分析认为,开封清明上河园、巩义康百万以及淮阳太昊陵,其旅游营销已走出了“鱼与熊掌兼得”的新路子。这些成功经验,值得一些还在为“名人故里”打口水仗的地方借鉴。

    [新闻回顾] 中国清明文化名园赢得头彩

    今年清明节,中央电视台、河南卫视、深圳卫视等众多媒体在黄金时间重点报道中国(开封)2010清明文化节盛况,使4月5日开幕的清明文化节当晚即成为今年清明节一个突出的亮点。

    4月5日,央视《新闻联播》在《清明文化——感受传统特色》新闻中第一个推出的就是对中国(开封)2010清明文化节盛况的报道。报道说:“在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让人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历史,今天,由中国文联、河南省政府主办的我们的节日——中国(开封)2010清明文化节开幕。”电视画面中,清明上河园大门口大红拱门上高悬着的“中国(开封)2010清明文化节”标语格外引人注目,在通往虹桥的道路上,熙熙攘攘的人流在装点着诸多代表大宋元素的饰物下穿行。在另一处游乐处,人们正在兴致勃勃地玩着蹴鞠游戏,整个画面仿佛把观众带进了历史的隧道。

    当晚,央视还分别在十套和一套播出反映开封清明文化历史渊源和开封清明节民风民俗的特别节目《我们的节日·清明——中华长歌行》。孙晓梅、张泽群、撒贝宁、海霞等央视著名主持人和多位影视界名人依次在清明上河园等景观画面中亮相。

    据开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武占英介绍,此次清明文化特别节目主要是以清明节为载体,其重要场景都是在清明上河园景区拍摄完成。清明上河园景区已经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授予“中国清明文化名园”称号。

    清明上河园营销总监李琦说,借助清明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今年清明期间,景区游客接待量增长23%左右。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鱼与熊掌] 河南多个景区营销成功之道

    清园上河园的眼界

    事实上,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大做文章的,绝非清明上河园一家。

    就在清明上河园举办中国(开封)2010清明文化节的同时,由中国文联、山西省人民政府和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节也在山西介休举行。寒食节,因纪念春秋时期介子推而设,寒食节演化成清明节,介休也被有关单位授予“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绵山被授予“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

    而据李琦介绍,清明上河园是对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复原再现的大型宋代历史文化主题公园。从开园之初,该园就没有因清明发源地等问题和山西方面进行口水仗,而是竭尽全力演绎北宋时期东京梦华景象,力求使游客能“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其被授予“中国清明文化名园”也是因为市场营销的成功,获得游客的认可,进而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

    对此旅游营销专家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用在景区营销上照样适用。清园的眼界,超越了名分,紧盯着市场,值得赞誉。 

作者:刘书芝 通讯员: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