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文化中原 >> 往事如风 >> 正文
“全能艺术家”的“跨界风采”
http://www.hnta.cn 2010-5-14 来源:大河报 点击:

 

樊粹庭(坐藤椅者)与韩盛岫(中立者)为狮吼儿童剧团小演员导戏 


    陕西戏剧家协会研究员王振伟用“大豫剧文化观”审视樊粹庭,称他为“全能艺术家”,开创了不同于传统豫剧优良传统的“第二传统”:第一位编剧、第一位导演、第一位戏曲教育家、第一位豫剧实业家、第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性质的艺术团体,等等。
    “全能艺术家”樊粹庭,自由游走在文人艺人间,时为经理老板,时为名编大导,时为孩子良师,时为“梨园孟尝”,处处显示出“跨界风采”。 
     他在剧团经营上成就不俗,是成功的“职业经理人”。无论“豫声”时期还是“狮吼”时期,剧团绝大多数时间营业状况很好。“豫声”的盛况不再讲,到了西安,他把一个“难童班”办成了大剧团。1950年,他在西安买下东厅门街一处宅院,作为狮吼剧团排练办公的地方。1952年,他又买下解放路中段路东民乐园剧场,狮吼剧团有了自家的剧场。
    2010年4月15日上午,记者来到了东厅门街,路南有两扇低矮黑漆老门,为极厚木头所制,门上圆铜钉已锈蚀,门楼上搭老旧席棚。推开门,向里是一条近百米长的狭长甬道,甬道两侧,有数间低矮老屋,甬道尽头,是座钢筋水泥楼房。这就是狮吼剧团故址。 
     甬道两侧“这些老屋是原来的。那座楼所在地方,原是剧团练功大厅,现在全拆了。田汉曾在练功大厅和我父亲会面,梅兰芳也在此和我父亲切磋技艺,留下了合影。”樊先生之子樊琦告诉我。狮吼剧团上世纪70年代搬离此处。现在住户中有一耿姓六十多岁老先生热情地对我说:“我搬到这儿住30多年了,我知道狮吼剧团原来在这儿,都是河南演员,我也是河南人。”
    记者又赶往解放路民乐园故址,“原来解放路一带是大片贫民窟,全是河南难民。民乐园观众,也都是河南老乡。”樊琦道。
    现在民乐园一带,已全部拆迁改成商住区。樊琦指着一块蓝色挡板后的工地,说那就是民乐园旧址。 
     狮吼剧团在民乐园时,剧团每天有戏,有时一天三场戏,收入除供全团二百多人用和剧团建设、新戏投资外,每年上交国家税款是当时陕西省文艺界表演团体中的第一名。
    教育大家“雁过拔毛”
    樊粹庭“从职业经理人”跨界到“教育家”,游刃有余。他的教育成就,主要在创建狮吼剧团科班时期。
    他在有时“终日枵腹”的情况下,高薪聘请京剧名师韩盛岫、张富利授课,社会上有人奚落他已是“穷途末路”。站在破草房前,他大声对同学和老师们讲:“说我房子倒数第一,不错。说我行头倒数第一,不错。说我樊粹庭倒数第一,也不错。可我请的老师都是正数第一,有了你们这些正数第一,啥都能变成正数第一。”
    狮吼科班第一期所请的韩盛岫,武艺高强,会戏又多,还善创新。樊先生给以高薪,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他还特地从北京请来京剧名角徐碧云教戏,一天两小时,月薪380元,比厅级干部都多。有人有异议,樊粹庭的理论是:“钢要用在刀刃上,钱要花在正用上。” 
    樊粹庭待人真诚,当时戏曲界有种说法,在西安你有困难就去找樊先生,他是戏曲界的“小孟尝”。他又十分懂行,用其夫人常警惕的话说:“他只要一眼看上这个演员,这个演员一定走不掉了。”因此,凡到西安的好演员,都是樊先生座上客,他们被其真诚相待和对艺术的热情打动,都会教技授艺。
    “京剧名角杨荣环、詹世甫演《出塞》,舞蹈性强、身段好,被请到狮吼剧团传授。阎世善、班世超到狮吼剧团传授舞大刀、双刀,李元春传授耍绸子、耍斧,骆连祥传授《打瓜园》中的表演技艺,袁金凯传授武生表演技艺,其他京剧名家如梅兰芳、程砚秋、李万春、奚啸伯等到西安演出时,樊先生都请他们去座谈,剧团演员受益匪浅。”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韩德英著文道。
    奚啸伯是京剧“四大须生”之一,他到西安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街上没饭馆也没吃的,樊粹庭宰了自家下蛋的老母鸡招待他。
    除向京剧演员学习外,樊先生也重视向其他地方剧种学习,比如秦腔、川剧。申凤梅到西安时,他还让演员学习越调唱腔。他求知若渴、博采众长,被戏曲界戏称为“雁过拔毛”。
    樊先生有才,又爱才如命,只要发现有可用之才,就要“为我所用”。“豫声”时期打造陈素真不遗余力,“狮吼”科班时期,同样打造出几十位国家一级演员。
    樊先生爱才,他发现西安街头卖凉粉的王明遂板胡拉得很好,就让他到剧团“坐了头把弦”;西安市一家戏曲服装店的工人葛景川手艺很好,就把他请到剧团;邱星书画篆刻皆佳,樊先生调他到剧团当舞美,邱星在原单位月工资五六十元,调到剧团130元。樊粹庭为挖人才,是不惜高薪的。

作者:盛夏文图
(责任编辑:明珠)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