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文化中原 >> 往事如风 >> 正文
50年代的元宵节观灯印象
http://www.hnta.cn 2010-2-26 来源:大河报 点击:
  我的童年生活在20世纪50年代初,1950年前后,在农村的祖父家过年时,不知道什么是元宵节,却留下了“观灯”的最早印象——那是与农家油灯几无二致的“灯”,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很有农村特色。记忆中很多小孩儿手端一盏用萝卜刻削的灯碗,燃着浸在棉油里几寸长的灯捻儿,快乐洋溢在孩子们的脸上。
  大了几岁,上学前的那几年,开封还是河南的省会,此时的元宵节,比在农村时多了几许的兴奋。一是吃上了元宵,母亲自己团的;二是点上了灯笼,灯笼有在合作社买的,有家里大人扎糊的。买的红纱灯、彩纸灯做得规范、美观;自己做的往往有新意,动物形象的居多,比如兔子灯、鲤鱼灯。大街小巷,处处是孩子们提灯走动的身影,不时有男孩子提着一盏破灯,调皮地挤碰着女孩儿从灯到人的美丽,嘴里嘟囔着年味儿十足的童谣:“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
  印象最深的一次元宵节灯会,约在1957年前后,地点在鼓楼北边的书店街,几百米长的街道两旁,开封市各单位都有灯作出展。那时“二五”计划刚实施,全国形势一片大好,灯展具有不言而喻的政治性。但不管怎么讲,老百姓有了一次难得的视觉享受。我第一次看到那么多争奇斗艳、五彩缤纷的彩灯,北京的天安门、开封的龙亭,天上的飞机、海里的轮船、地上的火车汽车,在这里都依样扎成了漂亮的彩灯。书店街附近的背街胡同当然也有了千百人“便急”的不雅尿流。据说,第二天早上,光是鞋子,扫马路的就捡了两大筐。
  世事变迁,随之而来的困难时期,除了城里人司空见惯的小孩儿提灯笼、“观灯”在我的脑际,再无可圈可点的内容。
作者:李国华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