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解说词:文化旅游的一面镜子
http://www.hnta.cn 2012-9-20 10:41:30 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次
名家访谈
让游客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
面对远道而来的游客,作为景区“代言人”的讲解员,应该向他们讲些什么?针对这个问题,记者请国家旅游局导游人员考评委员会委员吕正龙做了一番解释,他说:
“景区讲解员,自然应当讲景区。讲清每一处景观的特色,让游客触摸到它的独特风韵,是讲解员登台代言的‘入场券’。”
“如果像有些解说员那样,把爨底下概括为‘左有娘娘庙,右有关帝庙,直走一线天’,那就大错特错了!”吕正龙解释说,“这些东西很多景点都有,并不是爨底下的特色。那七十余套依山而建、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是明清两代建筑文化的‘活化石’,这才是爨底下的诱人之处!”
既然确定了目标,那就得去瞄准它,但究竟瞄准哪个具体部位呢?“古建专家总是关注建筑的规格、材质等内容,而讲解员关心的,却是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如彩绘的种类、大门的等级、居住者的尊卑;研究佛教的专家也很多,但他们多是聚焦佛教哲学,少有人关心寺院中一个图案、一个手印的含义,而这些,只有讲解员才会感兴趣。”
吕正龙总结道,讲解员最该瞄准的,其实是旅游文化,但这种文化既不等于景点本身,也不同于专题文化,它关注的是景区内看得见、摸得着并极有可能引发游客兴趣的东西。
关注细节、讲述故事,这在景点讲解中仍然值得提倡,但它首先必须符合历史真实,其次要紧紧围绕着“景”来说“事”。吕正龙举了个例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导游,在故宫讲解时,就曾一边展示老照片,一边将珍妃井的故事娓娓道来:“为什么光绪帝喜欢珍妃,而慈禧太后讨厌珍妃呢?因为珍妃很先进、很能接受新的东西,你们瞧,这是她拍的照片,看这儿,这是她那出新的服装……”
讲解时,适时融入一些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总能让其文化味儿变得更浓,这也是极好的办法。吕正龙自己就经常这么干。不久前,他在讲解北京中轴线时就引用了最新的考古成果:“北京的中轴线到底变没变过,学界此前说法不一,但最新的考古发现,却证实了鼓楼大街存有元代鼓楼遗址,这也就推翻了元代中轴线在北海公园一带的说法……”
旅游小天地,山水大文章。若要把知识与趣味兼具的“文化大餐”奉献给游客,不仅需要肚里有墨水,尤需肩上有担当。还是吕正龙说得好,“我研究风水,也酷爱《易经》,但既不看风水,也从不算命。我所探究的,是它们跟景点的关系。因为,一个解说员的最高境界,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解,让游客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
作者:韩亚栋 通讯员:
(责任编辑:申志)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郑州日报》郑州召开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筹备工作动员大会 2012-9-19 8:34:52
- 《大河报》黄金周出行真的更方便了 2012-9-18 8:44:33
- 《中国旅游报》旅游经济拉动作用更加突出 2012-9-17 9:49:23
- 《第一旅游网》关于我国闲暇类旅游年度花费测算的探讨 2012-9-14 8:53:22
- 《新华网》老龄化和IT浪潮成为影响我国旅游业两大因素 2012-9-13 9:33:48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